红色文物 东营故事④丨北海银行印钞样版的故事

2021-06-30 15:21:4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淑娟 荣子录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淑娟 通讯员 荣子录 东营报道

  1992年春,筹办东营市首届历代货币展时,在广饶县原西营乡(今大王镇)杨庄村任丽荣家征集到一块北海银行辅币印钞样版。

  该版材质为铜质,通体涂有松香。长13.2、宽11.55厘米,重75.6克。版面内容为:大写贰角币整版、竖排伍角、贰角,均为减地雕刻。再细看,在松香覆盖下,右上角有“莱芜城西”,下边有:“留神细看谨防假冒”,在伍角字图案的上方还有“泰昌000862”等字样。由此看来,这块印钞样版是在一块废弃的铜版上雕刻的,是一块尚未完成的半成品或者是一块印钞样版。同时征集到的物品还有:裁刀1把,证明书2件,公函2件,通行证1件,困难申请1件,第一套人民币拾元券1张,印钞厂压木2块,滚子1根。

  印钞版持有者任丽荣,时任广饶县杨庄村党支部书记,具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据她介绍,这些物品都是她的父亲任正留下来的。1949年任正复员回家时,出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将已废弃不用的钞版带回留作纪念,70年代父亲去世后就留给自己珍藏。任正,原名任秀亭,据任芳亭的《忆我家的“一门九英”》记述,任秀亭是一个有技术的石印工人(会制版印刷),1938年6月参加清河行署军政印刷厂任技师,印刷北海银行币,颇得领导好评。任正的爱人陈秀英于1942年的秋天进北海银行印刷厂做工,儿子任立堂也在1940年进入渤海银行工作。由此看来,在“一门九英”中,任正一家就有“三英”,是名副其实的革命之家。

  抗日战争初期,山东各地货币非常混乱,在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为保护沦陷区的物质财富,发展地方经济,以备长期抗战,1938年4月筹建了北海银行。8月初发行了掖县版的北海银行币。面值有1角、2角、5角、1元,但发行量少,流通范围小。12月,由于敌人的进攻,银行遭到破坏。1939年8月,据中共山东分局的指示,胶东区党委于在胶东区莱阳、招远交界处的张格庄(今山东莱西市)恢复北海银行建制。1940年6月1日在寿光成立了清河北海银行,发行了加盖“清、清河”的北海币,同时在临淄县的许家庄筹建清河印钞厂。1941年3月迁至博兴县,不久迁至广饶。1942年2月的“辛庄事件”(辛庄村主任叛变,印钞厂13人被俘)后,清河印钞厂又在垦利区惠鲁村重建,完善了银行机构,设了发行科、会计科、出纳科。发行科科长是银行主要负责人之一,由老共产党员刘考文担任,指导员曹子明。在极为困难的战争环境中陆续印制发行加盖“清河”的北海银行币。

  从1942年到1945年,正是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到战略进攻阶段,北海银行印钞厂迁到垦利区杨家村。1943年9月,根据抗日形势的发展,根据地的扩大,将冀鲁边区北海银行合并于北海银行,印刷厂仍在杨家村。行长由冀鲁边区行长李聘周同志担任,曹子明、侯荫南先后任指导员并兼任副行长。在原石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铅印。

  1943年冬,日伪在广北和垦区的“21天大扫荡”中,北海银行在杨家村的印钞厂,再一次遭到严重破坏。1944年春,厂址再次迁往毕家嘴、老爷庙时,印钞厂规模更大了,工作人员达百余人,分设了办公室、印刷部、成品部等机构。1945年春,清河区北海银行印钞厂又迁到蒲台四区万家村(今属东营区史口镇)。王子芹同志任行长,侯荫南任副行长,曹子明负责印钞厂工作,同年底又迁到利津城。组织上进一步充实了技术力量,出现了铜版印刷,据统计,1945年底,北海银行共制出各种铜版、锌版达7000余块。使北海银行有了很大发展。

  1948年11月,北海币为山东和华中地区本位币,同年12月与华北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任正同志在自己的《工作经历》中就提及“行署石印开始,负责人刘志成”、“行署印局改编三旅政治部印局,负责人刘考文”、“北海银行与三旅政治部互相调动,银行指导员曹子明”。由此看来,任正同志应该是在1941年清河北海银行由博兴迁往广饶时进入银行工作,直到1949年11月底复员,在北海银行工作8年之久,这块铜印钞版应该是任正同志制作的一块印钞样版。出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在他复员回家时就把它带回了家,以作纪念。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鲍梓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