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节点高密度地震让地下油藏无所遁形

2024-03-16 21:47: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畅

  大众网记者 刘畅 通讯员 李国栋 东营报道

  识别断距能力从10m—15m提高到5m—8m,储层预测吻合率从70%-75%提高到85%,3‰的构造误差打破了以往构造精度纪录极限。

  “过去明知道地下有油气,但地震资料品质差、分辨能力有限,就是看不清,有了全节点高密度地震这把利剑,勘探目标描述更精准,把勘探‘盲区’照亮了。”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沾化车镇研究室主任师师涛说。

  全节点地震擦亮勘探的眼睛

  胜利油田历经几十年的勘探开发,随着目标地质体转向“薄、小、碎、深、散、隐”,迫切需要新一代地震技术这一“探地雷达”。

  自2021年以来,物探研究院紧盯胜利东部地质勘探需求,创新升级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高密度地震特色技术,支撑渤南、套尔河全节点地震三维采集项目,全节点地震采集使施工彻底摆脱了人抬肩扛的传统有缆作业模式,实现了复杂地表采集由“不能”到“能”的转变,生产效率提高30%,也大幅提高资料品质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全节点地震数据包含海量的高品质宽方位地震数据,“在三维基础上,增加了方向、入射角两个维度”,物探研究院压扭性盆地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首席专家芮拥军颇为自豪,“如同电视机的分辨率从高清升级为4K、8K,这为复杂隐蔽油藏的精细描述提供了一柄期盼已久的‘透视镜’。”

  针对全节点采集资料超大数据量的特点,科研人员提出“全时间全空间”地震处理技术思路,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共检波点域处理新模式及流程,深度偏移成像误差降低约30%,地下构造从“看得见”迈向“看得准”“看得全”。

  解码地震波,找准砂砾岩体油藏

  渤南陡坡带砂砾岩一直是重要的增储领域,但由于砂砾岩多期次沉积复杂、常规地震分辨率低,储层难以精细刻画,发现规模储量阵地的难度非常大。

  渤南-2021三维全节点高密度地震,解决了常规勘探技术难以突破的难题。研究人员依托地质体五维成像更加清晰的特性,深入挖掘数据信息应用潜力,重建砂砾岩期次沉积模式,形成了基于叠前地震五维信息的储层预测技术,全力破解地震“达芬奇密码”,实现了砂砾岩体有效储层的精准表征,储层预测准确率由70%提高到85%,有力支撑了勘探部署。

  “叠前地震道集和方位各向异性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相当于在360度范围内对地质体进行‘CT’扫描,该项技术已获取国家专利。”物探研究院沾化车镇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经理刘升余说。

  通过攻关新技术,在渤南北带发现一批有利目标,部署的Y58等井即将实施,一个新的规模储量阵地初见端倪。

  精细研究,透视潜山迷宫

  车镇南坡构造复杂破碎,断裂像蜘蛛网一样密集交织,其潜山内幕结构多变,老资料根本无法清楚识别潜山断层及地层分布,“地下迷宫”始终无法破解,让人看不到路在何方。

  而就在这时,套尔河-2022三维全节点高密度地震资料出站了,它像一束光,在漆黑的夜里,照亮勘探人员的梦境。

  科研人员以区域构造演化机制为指导,梳理断裂组合样式,形成了五维地震数据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对地质体从不同方位进行联合优化解释,勾勒“山体断崖”、描述“断层楼阁”,理顺了潜山的“形态样貌”,构造符合率提高了30%。完成了4个层位的构造精细解释,编制主力层段顶面构造图、断裂期次及平面分布图等10余幅,为部署井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大胆创新裂缝储层预测技术,明确了储集体的空间展布,让未知的“地下迷宫”可以按图索骥油气宝藏。

  目前,研究人员结合构造、裂缝储层、封堵保存等要素开展综合评价,在车镇南坡发现一批有利目标,储量规模在千万吨以上,通过钻探实施,也将为油田增储发展培育出新的增长点。

  物探研究院党委常委、总地质师于景强说:“物探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对复杂勘探目标的刻画能力,也是破解油气勘探困局、支撑增储大幅增长必须依靠的‘钥匙’。”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马宝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