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影响显现 京城二手车外迁遭阻

2014-06-04 08:20:00    作者:蓝朝晖   来源:北京商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二手车认证 二手车商 品牌二手车 二手车交易 二手车市场
[提要]外省市限制政策持续加严,让北京二手车外迁率达到限购以来的新低点。”日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面对外迁率持续下滑,二手车交易被迫从外迁为主转为本地消化。随着更多地区加入“限迁”城市行列,北京二手车外迁渠道持续收窄,老旧车异地流转愈加困难。

  外省市限制政策持续加严,让北京二手车外迁率达到限购以来的新低点。“全国各地越来越严的‘限迁’政策,已经快将二手车封死在当地了。”日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面对外迁率持续下滑,二手车交易被迫从外迁为主转为本地消化。

  外迁受阻交易骤降

  数据统计显示,京城二手车外迁率已连续3个月低于38%。随着更多地区加入“限迁”城市行列,北京二手车外迁渠道持续收窄,老旧车异地流转愈加困难。

  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亚市”)副总经理颜景辉表示,亚市二手车外迁率已从最高的70%下滑到38%以下,缩水近半,近70%的二手车只能在本地流通,让北京作为全国二手车的输出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减弱。

  据了解,自2011年北京实施限牌政策以来,北京新车销售开始更多地依靠旧车置换来实现,由此刺激了二手车交易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二手车累计销售69.88万辆,同比增长74.2%,外迁率也达到了近70%的高峰值。就在2013年初,不少业内人士还看好二手车走势,纷纷预测二手车市场将迎来爆发期。

  不过,从2013年开始,全国各地纷纷出台限迁政策。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约300个地级市出台了二手车的限迁政策,且大部分城市的二手车准入门槛为国Ⅳ排放标准车型,保定、涿州、张家口等城市甚至已提至国Ⅴ排放标准。特别是吉林白城和杭州二手车集散地集散功能终结,严重影响了北京老旧车规模外迁。

  亚市历来是京城二手车的聚集地,而根据其提供的数据,虽然1-4月亚市二手车成交过户量累计同比增长29.5%,但4月二手车外迁率仅为26.7%。外迁严重受阻,二手车供需活跃度下降。

  本地消化转型升级

  “老旧车我们基本不收了,周边省市都没有收车的客户,占用资金周期太长,还不如进点车况好价格也实惠的二手车直接卖本地人。”一家花乡二手车经纪人表示,从今年开始,二手车本地消化的趋势开始显现,像他这样主要做本地生意的旧车经纪公司越来越多,车源快进快出的“短平快”模式比卖到外地经营风险小得多。

  销售周期的拉长,也迫使经纪公司开始转型。“现在二手车外迁都是转移到更为偏远的城市,但限迁后增加的物流成本,已接近一辆10万元的二手车的毛利率。”一家二手车的销售人员坦言,对于车商而言,在流通周期放缓的环境下,生存压力凸显,不如向高端的二手车转移,以本地消化为主。

  与此同时,为尽力提升本地市场的流通速度,加快资金周转,二手车价格战也在所难免。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二手车价格同比下滑幅度最高已达到20%。

  中国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4月全国二手车交易环比回落了2.38%,交易额环比下滑4.19%。颜景辉透露,“现在部分二手车商选择经营利润较大的车型,此类车型收车价格虽高,但利润也十分可观”。

  值得关注的是,高端车型的供求关系变化,直接导致市场上二手车车型结构严重失衡,越来越多的二手车商转做中高档车和豪华车,低档车越来越少。

  多平台营销陷困局

  事实上,为解决二手车全国大流通难题,二手车经纪公司、拍卖平台、独立二手车经销商、品牌二手车公司,多重交易模式共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二手车商进入全国渠道的压力。不过,在颜景辉看来,全国二手车的流通不畅,也给多平台二手车营销带来了危机。

  由于目前仅有北京二手车总量能够承载如此众多的平台,导致了下游拍卖商数量难以和全国扩张的电商和网点形成匹配。一位从事二手车认证工作的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大家都在尝试新模式下的二手车营销,但目前没有哪种模式占据主流。即使眼下最火的电商拍卖平台,也仅占京城总交易量四成左右。

  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沈荣表示,各地严格的限迁政策已阻碍了二手车全产业链的发展,本地流通并非是市场的大势所趋,最终解决还是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全面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二手车市场的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蓝朝晖/文并摄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刘亚敏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