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指标延至10月

2014-08-14 16:15:00    作者:   来源:新京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指标 新能源汽车 预约 车辆购置税 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
[提要]原本在本月26日到期的首批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将延长有效期,中签者在10月26日前购车并完成车辆登记即可。”  小客车指标办提示,“预约”成功后,申请人持带有相关提示语的指标书,在9月1日至10月26日期间购买车辆并办理车辆登记手续。

  原本在本月26日到期的首批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将延长有效期,中签者在10月26日前购车并完成车辆登记即可。首批新能源车指标有效期的延长,意味着2月产生的这批中签者也能享受9月1日起购买新能源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

  首批中签者可赶上免征购置税政策

  北京市科委近日发布公告称,考虑消费者实际需求,现决定:持有2014年2月26日首批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配置指标的消费者,可于2014年8月26日前到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相关部门指定网站提交申请,成功申请后,重新下载、打印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指标,所持指标可在2014年10月26日之前办理机动车登记相关手续;未提交申请的,仍需在8月26日之前办理完成车辆登记手续,逾期不能办理。

  今年2月,北京共有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指标个人有效编码1428个、单位有效编码2537个。由于个人指标申请数小于当期指标配额1666个,申请人无需摇号,直接配置;单位指标则通过摇号产生了1666个中签编码。当月,全市共产生了3094个新能源车指标。

  按照《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2013年修订),单位或个人应当自取得指标之日起6个月内办理完成车辆登记手续。逾期未办理完成的,视为自动放弃指标。因此,首批指标应在8月26日到期。

  此前,财政部等公布《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规定,自今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市科委此次公告,意味着首批指标中签者也能享受购买新能源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初步测算,相当于购买新能源车可以省几万元。

  中签者需在本月26日前申请延期

  值得注意的是,首批新能源车指标并不是直接延长至10月26日。

  根据相关要求,申请人需在8月26日之前,登录“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后提交“预约”申请。成功后,申请人需要重新打印指标书,指标书上会增加提示语:“预约成功,您可于10月26日之前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手续。”

  小客车指标办提示,“预约”成功后,申请人持带有相关提示语的指标书,在9月1日至10月26日期间购买车辆并办理车辆登记手续。车辆登记手续须在10月26日之前办理完成,逾期不能办理。

  ■ 追问

  新能源车上牌率为何不足一成?

  市科委数据显示,今年2月、4月和6月,北京共进行了3次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配置,共配置指标9382个,其中单位指标4530个,个人指标4852个。截至今年7月,电动汽车共上牌823辆,建成300多个自用充电设施。

  新能源车上牌率不足一成,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空缺?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上牌数远远少于中标数,主要由于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而起初可选择的车型较少,基础设施也跟不上。

  他认为,目前来看,车企也有一个准备过程。从2月至7月,消费者能购买的车型较少,只有北汽E150和比亚迪(51.25, 0.04, 0.08%)E6,接下来车型会陆续增加。

  今年未完成指标是否转入明年?

  按照北京新能源车发展规划,2014年至2017年,每年配置新能源汽车指标分别为2万个、3万个、6万个、6万个。

  今年的2万个指标,单位和个人各1万个。在今年首期新能源车指标配置中,就出现了申请人低于指标数而不用摇号直接配置的情况。若今年的2万个新能源车指标没有配置完,是否会转入明年继续配置?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称,此前制定的每年发展新能源车计划只是对市场的判断和对社会的预期。今年而言,因为单位有条件建设充电设施,所以单位和个人各1万个指标,往后单位和个人如何分配,需要取决于市场的接受程度,预计往后指标会向个人倾斜,而今年没配置完的指标不会转入下一年。

  该负责人并不担心4年内17万辆新能源车的目标,“开始推广肯定很难,但随着各种利好政策的出台,政府和企业等共同投入,大家会慢慢接受这个新鲜事物。”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