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银监分局:让银行服务实体经济 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2014-03-13 09:14:00    作者:   来源:东营理财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小微 分局 银监会 实体经济 理财产品
[提要]为确保银行体系健康发展,近年来,东营分局始终秉持“为民、务实”监管服务理念,持续增加金融服务供给,确保金融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引导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机构坚持立足当地、服务小微的市场定位,向县域和乡镇等小微企业集中的地区延伸网点和业务。

  问题一:东营银监分局在这几年先后开展了收费透明化治理、理财产品规范、服务质量提升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成效如何,老百姓的满意度有多大程度的提升?

  为确保银行体系健康发展,近年来,东营分局始终秉持“为民、务实”监管服务理念,持续增加金融服务供给,确保金融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是发展普惠金融,确保金融服务供给。要求机构将服务网点的合理增设与适度下沉相结合,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同时,配合增设弹性服务窗口,节假日网点轮休,以及加大ATM、电子银行设备投入等方式,推动建立服务可得、价格合理、竞争适度、惠及群众的普惠金融体系。截至2013年末,全辖支行及以下机构数共计495个,其中226个分布于县域,另外,农行、邮储等机构已基本实现了对辖区经济较为发达乡镇的全覆盖。

  二是坚持务求实效,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分局在去年主动开展了“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服务水平”百日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辖区银行业机构对64个营业网点进行了升级改造,投放自助服务终端43台、增设ATM机105台,网点硬件服务建设快速提升,大大提高了服务的便利性。同时,分局对辖区98个网点进行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及时整改,取消、调低了部分不合理收费项目,服务质效显著提升。

  三是践行为民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去年,分局按照银监会下发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督促辖内各银行业机构落实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主体责任,同时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了对机构的年度考核范围,促进了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同时,分局不断健全内部信访工作机制与相关流程,妥善处置群众信访,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问题二:服务中小企业是金融工作的一个重点,东营银监分局采取了哪些举措来引导东营的各家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输血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天然的脆弱性,小微企业成为金融服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分局近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引导辖区银行业强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一是强化指标考核,增强支持小微动力。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强化对各机构小微企业信贷“两个不低于”指标调度考核,同时新加入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等指标的考核,引领督导各机构将小微企业服务落到实处。截至2013年末,全辖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9.53亿元,较年初增加95.73亿元,增长33.73%,高于各项贷款14.05个百分点。

  二是优化机构设置,增强支持小微能力。引导东营银行做强小企业专营中心,按照《中资商业银行专营机构监管指引》要求,督促该行稳步推进小企业专营中心二次改革,由营业中心向管理中心转变,小企业专营中心经营模式在全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截至2013年末,该行存量小微企业贷款4159笔,余额12.32亿元;同时,要求大型银行大力发展小微企业特色支行,强化区域性对点扶持。目前大型银行已设立小企业特色机构14家, 2013年度,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368笔,22.72亿元,占各项贷款累放笔数的28%。

  三是鼓励产品创新,增强支持小微活力。支持有条件的法人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目前,东营银行10亿元小微企业金融债已获银监会批准;积极借助各类平台,创新金融服务。如积极利用东营融易网等网络平台,组成专业团队,发布融资信息。借助“银企座谈会”、“港航协会”等政府平台,有针对性满足金融需求;同时,量身定做,发挥特色,创新金融产品,如河口农商行针对小微企业开发的“速贷通”,手续简单、方式灵活、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减少了贷款审批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

  下一步,分局将鼓励中小商业银行按照《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合理增设小微支行,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便捷、贴心的金融服务;同时,进一步推进银行业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网点和渠道建设。继续引导大中型银行以“四单原则”为指导,把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做精、做深、做出特色,并进一步向下延伸服务和网点,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引导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机构坚持立足当地、服务小微的市场定位,向县域和乡镇等小微企业集中的地区延伸网点和业务。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曹守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