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6 10:50:00 作者: 来源:搜狐理财 我要评论
繁荣与再造:信托价值再发现
中国信托业年度报告(2013)发布会暨中国信托业高峰论坛
在超越保险成为中国管理资产规模第二大金融行业之后,信托并没有停止快速增长的步伐,在2013年2季度达到9.45万亿的新高峰,10万亿很快也会实现。
不过,今年以来,信托行业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包括信托项目规模的增长大多来源于单一信托,信托主动管理类的集合信托产品发行速度反而在下降;基金子公司、券商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进入信托的领地,分食了一部分原本属于信托的通道业务,在企业融资市场也和信托展开了争夺。同时,今年以来信托风险事件逐渐增多,也给信托带来不小的压力。
在混业竞争和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的背景下,信托公司需要总结实践经验,发掘自身的制度优势,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和领域。
为此,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兴业信托、华宝信托、华融信托、长安信托四家信托公司的研究人员共同组成了《中国信托业年度报告(2013)》课题组,对信托行业从2012年年中以来的变化进行总结。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是由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五大金融行业领袖组成的交流平台,致力于构建金融行业跨行业交流的平台,拥有跨行业的丰富人脉和多元视角。而四家信托公司长期深入业务一线,对信托业务实际开展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验,对于信托行业未来发展一直保持着紧密的研究。
从5月开始,课题组在消化大量公开资料的基础上,拟定了《中国信托业年度报告(2013)》的基调,即混业竞争下的新信托公司。探索在新的经济形势和竞争形势下,信托公司如何找到一条新路去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在随后的三个月里,课题组完成了对数十家信托公司高管的调研以及对基金、券商行业高管的一系列面访,从行业一线汲取智慧,吸收营养,并形成报告的最后观点。
9月14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四家信托公司,并同时邀请多家信托公司高管在北京嘉里酒店召开中国信托业年度报告(2013)发布会暨中国信托业高峰论坛,以“繁荣与再造:信托价值再发现”为主题,与业界领袖一起探讨信托公司的下一步业务发展方向。
在中国信托业年度报告(2013)中,课题组认为:
1)十万亿极有可能不是信托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的顶峰。尽管从2011年开始,就有信托行业规模到顶的看法,但是这两年信托制度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信托行业继续高歌猛进。今年以来,信托公司虽遭质疑,但只要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继续发展,信托制度的优势仍将持续,信托公司今年突破十万亿很有可能。
2)监管层正在酝酿的银行间信贷流转平台很有可能对现有的通道业务产生影响,但是信托将很有可能是这一动作的受益者。信托与银行天然具有合作的可能,因此信托公司在未来的“通道业务”上的优势还会保持甚至加大。
3)信托公司目前面临着风险事件不断爆发的困境,但从整体行业来看,信托公司近期爆发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小。信托公司通过各种手段化解风险的能力仍然存在,一些较为激进的信托公司可能存在时点上的风险。
4)随着高收益基础资产寻找日趋困难,集合信托的收益率下降趋势不可逆转,信托公司需要依靠信托制度赋予的长期稳定、税收优惠、私密等特征,利用创新的产品重新吸引客户。
5)信托公司在资金和项目两端均需要开展更多的创新。在资金成本端,信托公司迫切需要寻找低成本、长期限的资金。对于信托来说,降低资金成本意味着拓展更多的投资领域,从而降低行业集中给信托带来的一系列市场和宏观调控风险。而在项目端,信托公司需要把目光从“地产”和“政信”拓展到其它领域。这些领域也要符合高收益、风险控制手段成熟等一系列特征。
在中国信托业高峰论坛现场,来自信托业的十多位嘉宾围绕“经济转型下信托业务创新和功能挖掘”、“信托制度建设和财富管理市场新机会”两个分论坛议题展开讨论。分别围绕信托行业发展以及信托公司自身建设和业务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实体经济很难再支撑原有的信托业发展模式。原有的基础资产溢价降低,实业企业利润高增长难以为继,信托公司获取高回报的大环境逐步失去。但作为金融连接实体产业非常好的渠道,信托公司如何在经济转型中创新业务模式和挖掘信托功能,并创造新的繁荣。
同时,中国财富管理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信托公司提供了成长的巨大机会,并且已经成为很多信托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那么,如何看待利率市场进程中的财富管理市场机会,信托公司如何塑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新商业模式,也是会议探讨的重点。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