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2 08:18:00 来源:今晚经济周报 我要评论
2014年,“空难”已然成为见诸报端电视的高频词之一。自马航MH370今年4月失联开始,民航业便意外频发:仅仅7月份,先是马航另一架客机MH17在乌克兰上空坠落,而后又是澎湖空难及阿尔及利亚空难。7天之间3起空难,航空史上遭遇黑暗七月。而不只飞机,公交车爆炸案亦是接连发生。人们在唏嘘感叹之余,开始格外重视起出行安全。记者在小范围的调查中发现,四成计划出行的被访者已经咨询或购买了意外险,但相较之下,仍有多数市民对意外险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原先水平,甚至更有人认为“投保意外险不吉利”,认为只要减少出行次数,就能避免意外发生。
飞机险无法替代航空意外险
今年56岁的李女士是一位铁路退休工人,上了年纪的她很是保守,不仅出行前从未买过意外险,而且除了工资里扣的医保,她全家人也都没有买过任何一份商业险。之所以如此,李女士道出了心声:“买保险还不如把钱存银行,钱放到保险公司不保险。更何况买意外险不吉利,我身边就有人没买保险时好好的,买了保险反而出了事。”
李女士告诉记者,平时自己偶尔会出差亦或旅游,但通常都会选择坐火车,因为在她眼里,火车最安全。而聊及前段时间接连发生的三起空难,462人遇难时,李女士表现得很害怕。“我2009年去过一次三亚,一上飞机就害怕。飞机不像火车,感觉它总可能会出事,坐在上面心里就没底。而且火车要出事儿了还有可能命大,但飞机要出事儿了就都没影儿了。”当被问及有没有受到空难的触动,对出行前购买意外险的态度有所改观时,李女士仍觉得没有必要,一向节俭的她朴实地告诉记者:“飞机票里本身就有保险,而且乘客车时车票里基本上也都含保险,火车又那么安全,出事的几率很小。再者说,不光车票,现在很多旅游景点的门票里也都含有保险。所以,我觉得根本就没必要浪费那份钱去买什么意外险。”李女士认为,除了坐飞机比较危险外,出门只要注意安全,就没那么容易出事,即使真的出事,保险公司赔付的也基本就是长期以来投保人缴纳的保险金,如果不出事,保险金就相当于打了水漂。“毕竟出事的少,不然怎么能叫‘意外’呢?”看得出,李女士的观念相当保守。
此外,李女士不仅认为买保险没必要,甚至还对保险公司相当不信任。她告诉记者说,曾考虑过给今年刚出生的小孙子买份教育保险,但后来想想,觉得买了教育险也无非就是把钱存到保险公司,还不如每年给孙子存一笔钱放进银行。“我一直觉得,那些每天十多个电话追着你的保险客户经理其实都是指望着客户买了保险后拿提成,他们挣这么多钱都是从投保人身上出的,所以买保险肯定不划算。”每当提及保险,李女士总是心存疑虑,她认为买了保险,钱就被保险公司骗走了,无论条款上写得多么诱人,哪怕承诺十年后全额退款并且期间发生意外还会赔付等,李女士也毫不心动。“攒点钱不容易,说啥也不能让卖保险的给骗走了。”
记者点评:
多数人有个普遍的误区,认为飞机保险与航空意外险是一回事。既然机票中已包含了保险,为什么还要额外购买航空意外险?事实上,机票中包含的飞机保险与航空意外险属于两个不同的险种。飞机保险是以飞机为保险标的,集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于一体的综合险种,发生赔偿时,由保险公司赔付给航空公司,再由航空公司赔付给旅客,而航空意外险则可由旅客直接持保单到保险公司索赔。单次的航空意外险,保险期限从被保险乘客踏入航班班机的舱门开始,到飞抵目的港走出舱门为止。若乘客因飞机意外事故遭到人身伤害导致身故或残疾时,由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对每一位旅客来说,是否购买航意险完全是自愿的。但从安全保障的角度讲,还建议购买。
多数市民偏爱储蓄型意外险
24岁的小赵现在一家对冲基金做执行交易员,他平时很少出差,即使旅游乘飞机或火车,也从不买意外险。但对于一些储蓄型意外险,小赵还是赞同购买的。采访中,与小赵观点一致的市民还有不少。
“我也算是金融从业人员,对保险业多少有些了解。归根结底,保险是个公民福利性质的东西,个体来看有人认为买保险有点坑,但全体来看很有必要,就是销售方式有些难以把握。”据小赵讲,他的父母曾给自己买过储蓄型的意外险,到期超额返款,如果中途有意外还可获取高额赔偿。小赵的父母都五十多岁,在市政府下属机构工作,他们认为给儿子买份保险还是很有必要的,万一儿子出了意外,家里可能负担医疗费比较困难,而有了这份保险,在儿子有意外时就不必担心医疗费的问题了,就算没意外,待保险到期后保险公司也会超额返款。
小赵对父母的心情表示理解,他也支持父母给自己买保险,但对于父母的看法,小赵只部分赞同。“一来,自己没那么容易出意外,活了24年,尚未发生任何需要保险公司赔付的意外;二来买保险并不如父母认为的那样稳赚不赔。返利储蓄型的保险回报率一般都不如复利多年定存。从发生意外的概率角度来说,投保人和保险公司是博弈对手,再看看保险公司那么大的楼,虽然保险公司也做基金,但就保险这一方面他们应该也不亏钱。”当被问到,如果以后有了孩子,会不会给子女买保险时,小赵很干脆地回答:“当然买。”在这一方面,小赵表现得和他的父母别无二致,都认为自己没那么容易出意外就不花钱买保险,但又十分担心孩子,坚决给子女买保险。“买保险是很必要的,虽然谁也不希望出现意外,但如果意外真的出现,可以靠那笔赔偿金更好地度过人生低谷。”小赵如是说。
记者点评:
若单从储蓄功能看,储蓄型保险和银行储蓄在某种程度上存有相似之处,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首先,储蓄型保险在“储蓄”上带有一定强制性,为了保持保单的有效性,投保人需要定期支付保险费,若中途退保或不缴保费,会损失本金并导致保单失效;而银行储蓄属于自发性的行为,银行没有权力强制储户在规定的时间内存款。其次,储蓄型保险的红利支付并不能保证,也没有固定的金额;而银行储蓄则以固定利率为储户计息。其三,储户可以随时使用储蓄账户上的资金,在时间和数目上没有任何限制;而储蓄型保险的持有者只能根据保险合同列明的条款按时领取红利或退保时取回现金价值,亦或是保险期满后支取全数保额。其四,储蓄型保险不仅具备了保障功能,还可享受分红,因此是一种双功能的理财工具;而银行储蓄仅提供储蓄的功能。
购买意外险体现家庭责任感
对于一些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或媒体从业者来说,投保意外险像是家常便饭。今年35岁的婷是某媒体的记者,一年365天经常需要到上海、深圳等多地出差采访。每次外出前,婷都会投保意外险,在她看来,养成逢出行必购保险的习惯是对家庭责任感的体现。
“目前,市面上各种各样的航空意外险琳琅满目,有在买机票时就能随手投保的20元保单次航班的航意险,也有专门保全年的航空意外年度保险,还有综合交通工具意外险,其中也包括了航空方面的意外保障。依我个人的经验看,如果投保人追求高保额可选择多买几份保险,意外险理赔时可以叠加。一般而言,一年期的航空意外险费率便宜过一次性航意险。此外,多家银行也都推出航空公司或一些订票网站联名的信用卡,刷信用卡买机票,一般都会附带赠送50万元至200万元左右的航空意外险。不过,这类公共交通意外保险保障范围仅仅是包括诸如保险合同当中列明的飞机、火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发生的意外身故、全残才能进行理赔,如果不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导致意外,保险公司则不予赔偿。”不过,婷也以自己的经验告诫身边朋友,在购买航空意外险时,需特别留意保险条款中的“除外责任”: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将“核爆炸、核辐射或核污染”、“战争、军事冲突、暴乱或武装叛乱”列为除外责任,但对于劫机一类的恐怖活动是否列为除外责任,目前业内并无明确说法。
记者点评:
对于其他人身保障非常齐全的投保人来说,可以只选择含有高额保障的“航空意外年度保险”;如果出差要乘坐多种交通工具,可以选择覆盖飞机、火车、轮船、汽车意外伤害保障的“交通工具意外险”,保障期限从1天到1年不等;而对于长期出差的商旅人士来说,乘坐交通工具的几率较高,每次买一份意外险既麻烦又不划算,故完全可以考虑买一份一年期的“交通工具意外险”。花费极低的保费,既可避免出行前因忘记买保险而“真空”上路,也可为旅途中的意外风险增添一重保障。总而言之,意外是我们无法把控的,所以花小钱换得一份大保障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负责。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