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贷款半年增7.4% 高管看行业贷款规模走势

2014-08-15 08:20:00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浦发银行 贷款增速 基本每股收益 走势 贷款增长
[提要]显然不是:半年末,浦发银行存款余额2.76万亿元,较年初大涨13.93%,料在同业稳居上游,和贷款增速也形成鲜明对比。对于银行自身的风控需求,浦发银行副行长冀光恒称,银行要的是“双线作战”,即既要保持发展、要贷款投放,又要应对风险问题。

  7月份全国信贷规模创下2009年11月以来的最低,这惊到了市场。于是,在昨日浦发银行(600000.SH)的半年业绩发布会上,券商和媒体都格外关心信贷增速。

  6月末,浦发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近1.90万亿元,比去年底增7.40%,这一数据也不算另类。在已公布业绩的三家上市银行中,暂不论“与众不同”急速扩张中的平安银行(000001.SZ),浦发银行的情况基本与华夏银行(600015.SH)半年贷款增速8.36%处同一水平。而华夏银行贷款总量基数是浦发银行的一半。

  只是,比起2012年同期9.09%和去年同期8.66%的贷款增速,浦发银行贷款增速逐年递减迹象显现,虽然这其中也有基数变大的影响因素。

  是存贷比卡住了贷款规模吗?显然不是:半年末,浦发银行存款余额2.76万亿元,较年初大涨13.93%,料在同业稳居上游,和贷款增速也形成鲜明对比。报告期末,浦发银行存贷比68.72%,远低于75%红线。事实上,纵观浦发银行近年来存贷比,还从未如此宽松过。

  “结构调整”

  《第一财经(微博)日报》对此问及原因。浦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陈海宁称,在现阶段贷款增长数量受央行管控的前提下,事实上浦发上半年还是把央行核准的贷款额度基本用完。从其在同业内部了解来看,上半年同业情况也多在这一水平附近,浦发增长不算慢。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浦发在资产端的“结构调整”。在浦发的战略转型之下,其金融市场 自营、自主投资等都在加速运作。

  这一变化实际也符合金融脱媒的大方向。该行风险政策部总经理赵先信举例称,如大宗企业对流贷需求在下降,但其短融、超短融快速上升,又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将自主发债。其他融资工具越来越多地被运用,社会直接融资规模的上升,对银行贷款有替代作用。

  不过,对于昨日已不能完全用季节性回落来解释的7月份信贷规模数据,包括同样“暴跌”的社会融资规模,外界的担心其实更集中于两点:“被动”方面来说,社会有效需求是不是急跌,银行放不出贷款了?“主动”方面来说,资产质量是不是压力很大,银行不敢放贷款了?

  “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在进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压力在增大,尤其是制造型、贸易型、出口导向型企业。”浦发并不评价其他银行情况,陈海宁从浦发自身近期放贷感受出发称,上述几类企业扩产能力不足,“实体经济产能扩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按结构来看,什么行业仍在消化信贷、什么行业需求下降?“上半年,基建类中长期贷款需求增长比较快,短期的贸易融资性的、票据类的融资需求有所回调(下降)。”陈海宁说。

  对于银行自身的风控需求,浦发银行副行长冀光恒称,银行要的是“双线作战”,即既要保持发展、要贷款投放,又要应对风险问题。他认为,在信贷规模扩张上,银行也有合规性、安全性需求,“几乎各家银行都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遇到了‘不良’爆发,银行变得更加审慎。”

  冀光恒表示,市场不必过度解读,政府和监管部门会进行制度或政策调整。一位银行业内人士会后亦表示,如果情况持续,料相关部门会通过窗口指导要求银行加大信贷投放。

  利润同比上升16.87%

  半年报显示,浦发银行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56亿元,同比增长16.87%;基本每股收益1.215元,比上年度同期增长16.94%;资产总额达到393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0%。该行称,生息资产规模稳步增长、中间业务收入显著提升、成本费用有效控制是盈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同期,该行实现中间业务净收入111.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7.50%;成本收入比率为22.76%,较去年同期的27.99%,下降5.23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报告期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浦发银行后三类不良贷款余额为176.32亿元,比2013年底增加45.7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3%,较2013年末上升0.1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准备金覆盖率为267.84%,比2013年底下降51.81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方面,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计算,截至报告期末,母公司口径的资本充足率11.46%,比上年末上升0.10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8.71%,比上年末上升0.15个百分点。集团公司口径的资本充足率11.59%,核心资本充足率8.78%。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