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崛起 钱放哪更安全?

2014-12-03 09:12:00    作者:冉志敏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支付宝 理财产品 Android 金融监管 金融论坛
[提要]随着P2P、众筹和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兴起,2014年市民的“钱放在哪更安全”成了互联网金融鼎盛之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用户体验上,和余额宝相比,银行系“宝宝”类另一个强大优势是适合大资金进出。

  制图司婉靖

  @华西都市报:2014年,转型中的金融不得不说互联网金融。随着P2P、众筹和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兴起,2014年市民的“钱放在哪更安全”成了互联网金融鼎盛之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发展的需求,互联网金融已经渐渐融入我们的金融生活。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这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阶段,并且越来越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

  P2P(Peer to Peer),即陌生人借钱给陌生人。最初由孟加拉国的尤努斯教授创办,2006年被引入中国,成为一种全新的信贷中介模式,以在互联网上运营居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中国大约有1200家不同规模的P2P网贷公司。随着行业的蓬勃发展,2014年成为问题爆发的高峰期。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全国总共有156家网贷平台倒闭或跑路,占到网贷平台总量(1200家)的13%。

  根据网贷之家问题平台统计,在2014年倒闭和跑路的平台中,诈骗和提现困难几乎是最主要的两大原因。诈骗,主要以银银贷、金麒麟、盛合金融、宏德创投和度尔投资等48个代表。提取困难和跑路,主要以中源资本、幸福财富、恒融财富和惠兴通等108家问题平台为代表。

  2014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收益率呈现“走弱”,一直维持在4%—5%。有业内分析师指出,4%是一个合理的临界点。如果余额宝收益率继续下行,直至“突破”4%的“红线”时,余额宝类理财产品的优势就没有刚面世时明显了。

  6月13日,余额宝上线即满1周岁。天弘基金推出新型社交+金融网站的“宝粉网”和余额宝一周年大数据分析报告。除了收益率,支付宝开始在线上拓展余额宝的新“玩法”。2014年年初余额宝上线了用户专享权益“元宵理财”,上半年余额宝又联合中国电信推出“0元购机”活动,“永不停彩”的彩票便捷购买功能。近期又推出“车来了”公交实时查询等消费类应用。

  2014年初,各大银行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均推出类余额宝产品。兴业银行“钱大掌柜”、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平安直通银行“橙子银行”等银行系“宝宝”凭借天生高贵的出身、高度的贴心的用户体验,成为其面世以来各家银行笑傲江湖的吸金法宝。银行系“宝宝”也和支付宝一样,在手机端有配套APP,全面支持Android与iPhone平台,投资者可随时随地进行现金管理。并且将收益率一直维持在稳5冲6追7的局面。

  在用户体验上,和余额宝相比,银行系“宝宝”类另一个强大优势是适合大资金进出。比如,兴业银行“钱大掌柜”,该产品还具有“1分钱起购”的业内最低门槛和“当日申购无上限、当日赎回最高额度3000万元”的业内最高额度,同时近100家银行卡均可购买,并可实现赎回资金快速到账。

  再次,在流动性上,各大银行最快1秒资金即可到账。而余额宝只有用手机客户端提现,资金才可以在两小时内到账。网上提现是T+1日到账,若想两小时内到账需要转到支付宝来提现,还需缴纳0.2%手续费,最低2元,封顶25元。而银行系“宝宝”则不需要支付任何手续费。链接

  目前,人民银行正牵头制定《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按照“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框架。11月26日,在中国支付清算与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对业内备受关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顶层设计”进行定调。他认为,在监管规则和监管框架的设计上,将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在明确底线的基础上,为行业发展预留一定空间。同时,坚持监管规则的公平性,加强监管协同,防止监管套利。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