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亿中国特色的QE悄然展开

2015-08-11 09:40:00    作者:   来源:华尔街见闻  我要评论

关键词: QE 澳洲联邦银行 信贷增长 政策性银行 平准基金
[提要]上万亿人民币规模中国特色的QE已经在悄然展开,尽管央行并没有直接购买任何债券。”  在政府项目上,相较于直接出资购买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国央行选择将资金注入所谓“政策性银行”,通过这些银行再向政府项目融资。

  上万亿人民币规模中国特色的QE已经在悄然展开,尽管央行并没有直接购买任何债券。

  QE这一工具十五年前首先由日本使用,最近几年里又被美国和欧洲“发扬光大”,其共同的特点都是由央行出面直接购买国家/企业的债券,目的可能是压低融资成本或救市。尽管中国的官方表态非常坚决称不会实施美国式QE,但在经济不断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央行试图利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为经济托底或制造缓冲。

  “这就是中国式的QE,”彭博社援引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但这并不是央行直接购买资产的计划。比起美国或日本,中国的宽松并不直接,且更加精细。”

  在政府项目上,相较于直接出资购买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国央行选择将资金注入所谓“政策性银行”,通过这些银行再向政府项目融资。

  在救市行动中,中国央行通过帮助证金公司这样一个“国家支持的平准基金”,靠它去市场上购买股票稳定股市波动,并不像金融危机时英美等国的财政部和央行直接出资买股。

  不过不管有没有直接购买证券/债券,QE的最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央行的动作

  尽管并没有公开过详细的策略,中国央行正在实施的各种计划已经间接的在支援财政刺激措施,这些措施试图为中国经济增长划定一条底线。

  例如最近公开的规模至少1万亿人民币的“专项金融债”,该类长期债券由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两家政策性银行,向邮政储蓄银行定向发行,央行将为邮储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援。

  国金证券分析认为万亿专项债是为了填补财政资金缺口,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以抵消股市调整给GDP带来的下行压力。

  目前还不清楚央行的“支援”将以何种形式出现,市场猜测的一种方式是邮储银行买入上述专项债后将这些债券抵押给央行换回现金,在这种情况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将得到扩张。

  此外,上月初在股市大跌之际,中国央行称已根据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需求向其提供了充足的再贷款,规模超过1200亿元。而再贷款也是央行扩充资产负债表的方式之一。

  华泰证券高级策略研究员薛鹤翔表示,“这实际上表明央行开始承担股市的最后贷款人角色,证金公司在此关键时期已承担起“平准基金”的角色。”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表示,中国版QE是是2008年美国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和1998年香港政府干预股市的混合体,以背水一战的姿态制止市场恐慌以及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

  陶冬认为,尽管这违反了市场原则,但对稳定市场信心、防范风险蔓延十分重要,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间接融资

  在美国、欧洲或日本,央行的行动都是公开透明的,如果要买任何证券他们可以直接在二级市场上购买。

  不过,本届中国领导人选择间接融资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防止中央政府的债务负担过重。中国之前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激进的债务扩张至今还在时不时的发出警告。

  另外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从前有不少信贷增长最后进入了已经存在的资产,意味着这些信贷不会直接创造任何GDP的增长。

  不过自2012年以来,中国央行就一直试图在解决这个问题,纽约梅隆银行策略师Simon Cox表示,央行加大了定向信贷投放,以保证这些信贷可以帮助创造新的商品或服务。

  “中国试图(将资金)导向更加有促进动力的领域,”Cox表示,“如果这正好是一个缺钱的基建项目,那么这最好不过,不过最重要的前提别忘了,就是这些钱一定要进入实体经济。”

  政策选择

  中国央行如今在货币政策上的选项要比美联储或者日本央行多的多,因为后者在实施QE的时候,基准利率都已经接近0,而中国现在的1年期借款基准利率还有4.85%,存款准备金率也有18.5%,远高于全球主要国家的水平。

  中国央行在上周五公布的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表示,重申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下阶段政策展望的措辞用语基本上与一季度一致,并未有更多的强调进一步宽松。

  “中国现在并不处于危机模式,央行没必要干预太多,”澳洲联邦银行中国经济学家Li Wei表示。

  中国央行多次表示,要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总理李克强此前明确也表示不搞强刺激,这显示高层如今愿意为经济转型容忍经济出现一些阵痛。

  “这并不是像美联储那种毫无保留的QE,”法巴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陈兴动认为,中国央行现在向借款者们打开了大门,但还没到那种要把“资金向洪水一样推向市场”的地步。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