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城之变,环境之美,“老东营”眼中的城市变迁

2015-03-04 16:58:00    作者:   来源:黄三角早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创城之变;环境之美;老东营;城市变迁
[提要]今年,东营成功入围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这是东营多年来城市建设的结果与体现,而在市民看来,东营的城市面貌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十分贴切。记者从本土老居民和外来居民眼中,看到了城市的变化。

 
  干净的城市充满绿色。 (资料片)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今年,东营成功入围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这是东营多年来城市建设的结果与体现,而在市民看来,东营的城市面貌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十分贴切。记者从本土老居民和外来居民眼中,看到了城市的变化。
从一片芦苇荡到绿树如茵
  老家广饶的市民范先生目前在东城一家单位上班,出生在70年代的他,在东营已经生活了近20年,在他的眼中,城市的发展和变化让他未曾预料到。这个城市的变化是从绿色开始的。“可以算是从一片荒草滩到现在的绿树如茵。”
  “小的时候也来过东营,那时候基地这个名词比东营更响亮,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和老家相比,没有树,别说合抱粗的大树,就是胳膊粗细的树也很少。”范先生说,他刚参加工作,主动要求把自己分配到了西城一个繁华区域,“那个时间段,东城的人很少,城区只有府前小区周边那么一点。除了几栋楼房,就是芦苇地。”不久之后,范先生在府前小区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他的眼中,刚开始的年月,居住环境并不算好。“夏天雨大的时候一楼楼宇门经常进水,出门的时候得挽起裤子趟水走。”
  更让他难以理解的是,虽然有水,却不长树,“都是从老家带土来种花,小区里有人用腐殖质种活了一棵白蜡树,大家都和看宝贝一样看着。”范先生说,东营尤其是东城,发展到现在的模样,他“打死都没想到”。“现在的道路两旁都有了两排树,府前大街、东三路、胶州路、黄河路等道路上的树木许多已经有盘子粗细了。”而且由于土地资源丰富,东营的绿化层次丰富,范先生现在也养成了夏天在树下乘凉散步的习惯。
  现在,范先生的孩子也已经开始把东营当做自己的家,“生活环境、道路等城市设施超前,感觉东营发展的脚步已经超越周边的城市。”
城市的标志不再只是磕头机
  作为一个外地人,市民小王来东营已经7年了,在他眼中,东营的标志已经不再只是磕头机,宽阔整洁的马路、崭新的楼房、以及富有情调的城市水体公园已经开始成为这座城市的另一个名片。
  “2008年,刚来的时候,路过南二路和东二路的沙营转盘,然后到了东三路南段的文化市场,但事后感觉就是来到了一个乡镇,绿化带里是芦苇和杂草。”小王说,当时,他认为黄河商贸城就是东城最繁华的地方。“而且,城市里的水体不少,却都不干净,大街上的人也少,第一眼的感觉就是所到之处尽是荒凉。”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转,他对东营的印象大变,“城市变大变美的速度太快了,东三路转盘、沙营转盘等这些观念陈旧的道路交通设施拆除了,变成了车辆通行率更高的红绿灯路口,像府前大街等道路也变宽了,路上的车也多了。”小王眼里,2010年前后,他发现胶州路、济南路等一些主要道路开始出现堵车的现象,“人多了的表现嘛,车也多了,城市里更热闹了。现在东四路上也有不少住宅小区了。”小王说,现在的城区越来越有活力了。
  “近年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们的一些基本素质也在提高,乘车、言谈更文明了。”小王说,现在东营已经入围全国文明城市,“虽然先天的地理条件不好,但是现在的东营却一点也没有盐碱地城市的样子了,相对于周边的城市,经济、环境都比较好,我还准备把父母接过来住呢。”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