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8 11:01:00 作者:庞秀华 来源:东营教育信息网 我要评论
现代化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四位一体”构建贯通全时空的教育网络,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拓展、教育手段的创新、教育空间的开放、教育主体的多元。
教育内容的拓展,核心体现在现代化学校课程的建构。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课程实施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构建中,关键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校本课程的活动化。国家、地方课程,只有结合时代、地域、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与现实社会的实例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变得鲜活,才能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根本上消解为了学习而学习的被动状态,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
教育手段的创新,核心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活动教育,体验式学习,是必然选择。学生只有在老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引领下,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总结、自主练习、自主实践,学生的方法和能力才能真正习得,学生的智慧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信才能逐步养成。学生只有经历了眼耳手脑并用的发展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消解知行两张皮的问题。
教育空间的开放,核心体现在尽最大努力取得学校、社会、家庭、学生个体四股教育力量的一致性。课堂生活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但绝不是唯一的阵地。刚实行双休制时,有人就以小学为例算过一笔时间账:一年按365天计算,除去节假双休日,学生在校时间两百天稍多点。这两百天中学生每天在校时间六个半小时,学生实际在校时间1300小时左右。一年8760小时中除去睡眠(每天约9个小时)、用餐(每天约1.5小时)所需3800小时外,还剩4900小时左右的活动时间。学生在校时间占学生活动时间的1/4左右。一年中,学生3/4的活动时间在校外度过。在社会实践和家庭活动中培养社会人,引导提升家庭、社会教育的系统性、目标性、计划性,是学校有效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除每学期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适合学生年段特点的社会体验之外,还需要采取各种方式争取社会和家长的理解、支持、协作,以期最理想的合力实现教育的一致性。
教育主体的多元,核心体现在汲取社会、社区、家庭的优秀教育资源,作为学校发展顾问、指导专家、特长辅导教师,补充学校师资的缺陷。
现代化教育是全人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教育。如果让明日的理想照进今日的现实,践行的一定是全人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教育。全人教育侧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侧重发展学生的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特爱好,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滋养能够照进现实的人生理想;终身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现代化教育需要教师有极强的课程驾驭力。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教师能够很圆融地以知识目标为载体,学习过程中渗透文化、兴趣、方法、能力、习惯、价值判断的培养。课程是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实际,重新整合了的教学方案,方案的目标和主体是学生。教学方案的实践过程,就是学生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有花开的欢愉。这个欢愉是在体验探究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自信、自尊、关爱、悲悯、感恩、热情、诚实、专注、耐心,是睁大了眼睛看世界的向往、惊奇,是学会担当的喜悦,是创新实践中孕育的理想。学生个体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老师敏感而又智慧的关照、呵护、引领下,健康、积极、平和、生动地绽放。学生的人文情怀伴随着知识、智慧在课堂上共生长,学生是丰满的、鲜活的、洋溢着人性光辉的个体。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
(此文发表于《东营日报》2013年3月7日“3-民生 社会”版)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