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4 10:09:00 作者:张婷 张以瑾 柯进 高靓 来源:教育视窗 我要评论
五位代表委员就网络时代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的上网时间为19亿个小时,比两年前增加60%。还有调查证明,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如何构筑孩子们合理利用虚拟世界的安全空间?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受访对象:
孙丽英 全国政协委员、总政歌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俞敏洪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冯 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
施 杰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主任
童国华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
全国政协委员孙丽英:
“净网”行动需要社会参与
“8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不良信息有关。有关部门应进一步重视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加大对国家重点青少年网站的扶持力度,抢占互联网影响力的高地。”全国政协委员、总政歌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孙丽英说。
孙丽英认为,“李天一事件”的发生,除了父母要承担主要责任外,也要考虑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她看来,孩子的成长取决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下,好孩子会更好,坏孩子可以变好。反过来,社会环境存在问题,好孩子会变坏,坏孩子会更坏。而这一代孩子所面临的最大社会环境就是网络,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大量时间沉浸在网络环境之中。网络上不良信息对孩子产生了很多误导,甚至将他们引向犯罪”。
孙丽英委员拿出了一组数据说明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8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不良信息有关;在少年犯中,“经常进网吧”的占93%,“沉迷网络”的占85%。由此可见,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大于家庭和学校的正面教育。
因此,孙丽英呼吁,社会要携起手来,大力开展“净网”行动。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
生活丰富上网自然就少了
“美国的网络比我们更发达,为什么很少听到美国孩子上网成瘾呢?这可能与中国孩子的生活太过单调有关。”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如此判断。
“在学校,小孩有做不完的练习题;放学了,家长还给他们报了各种补习班。除了做题就是做题,这样枯燥的生活对精力旺盛的孩子是难有吸引力的,他们只能选择在网上发泄不满。”俞敏洪说。
俞敏洪说,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要让他们的生活丰富起来。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都能从中找到兴趣点;家长要给孩子创造更多条件,让他们走出屋子,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精彩。“我们要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能力”。
“这一切转变的根本,是改变只追求高分的教育观。”俞敏洪说,“许多家长找到我说,只要我孩子能考上北大,花多少钱、学多少课程都行。这样的教育观是错误的。家长不能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追求成功的工具。有多少家长会培养孩子热爱自然和生活的能力?所以,不要只是抱怨孩子爱上网,还要看看我们给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冯俊:
建立网络管理分级制度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冯俊看来,现在的网络世界仍待进一步规范。“大量暴力、色情、低俗的信息在网上传播,极易对尚未形成基本判断能力的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网络游戏、贴吧等虚拟世界氛围让青少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是让人痛心的事情。”
如何净化网络环境?冯俊认为,我国应该建立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管理分级制度。“未成年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选择能力较弱。我们有必要对网络内容进行评级,严格禁止未成年人浏览、观看不适宜的相关内容”。
“面部扫描、二维码等现代技术已经可以支撑网络分级管理的实现。有关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排除不良信息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冯俊说。
冯俊建议,在限制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同时,还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认识实际,探索多种有效的德育路径和载体。“在网络时代,我们要花更多的力气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拥有正直、善良、诚实、有爱心等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懂得尊重社会制度和规则,并有一定的法制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施杰:
立法保护未成年人网络隐私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鼎立律师事务所主任施杰,多年来一直关注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问题。“去年,我就提出了保护未成年人、加大网络管理的提案。这一问题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他说:“国务院在2000年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已无法适应网络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网络管理方面,国家应尽早出台相关措施,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落到实处。尤其要对网络信息服务的提供者、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加强规范和管理。可以通过设置较严格的规范制度,督促其履行信息审核、清查及删除的监督管理义务,并承担不履行上述义务的后果。”
施杰还提醒,相关部门要保护网络上未成年人的隐私安全。“网络上,信息被公开贩卖,人肉搜索肆无忌惮,普通公民的隐私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更加严重”。
“一切可被识别的公民个人身份信息以及个人隐私的电子资料均应受到法律保护。”他建议,国家出台《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原则、保护范围以及保护的责任主体,强化问责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童国华:
网络管理宜“疏”不宜“堵”
很多家长想方设法阻止孩子上网,一些学校甚至对学生“禁网”,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童国华认为,这些都是极不明智的做法。“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由实体社会和虚拟社会构成的‘双重社会’里,家长拒绝网络生活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庞大的上网群体,一是具备一定知识,二是以青少年居多。对青少年来讲,网络是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会受到网络的影响。从表面看,网络确实给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新问题,不良信息、暴力都在影响着孩子。但现在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了,技术发展、信息交流是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考虑如何积极利用新技术,如何适应网络环境,而不是竭力封堵或回避。”童国华说。
“加强互联网的应用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必须从顶层考虑,使整个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求。我们已经建立了针对实体社会的社会主义特色法制体系,也要建立一个针对网络社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才能有效地利用新的技术。”童国华建议。
(摘自《中国教育报》)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