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靓:用年轻的心推动年轻的青少年摄影教育深入发展

2015-06-01 14:57:00    作者:福缘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摄影基础知识 教育发展 学科特性 教师的培养 教育学理论
[提要]今天我看到我们在座的几位老师,都是参加我们2010年黄山会议青少年摄影辅导员培训班的老师,建昌老师、上海翁杰老师、广东李彬老师,还有山东滨州的魏金星老师,您是这几个老师里面我唯一5年后再次面对面见面的。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看到我们在座的几位老师,都是参加我们2010年黄山会议青少年摄影辅导员培训班的老师,建昌老师、上海翁杰老师、广东李彬老师,还有山东滨州的魏金星老师,您是这几个老师里面我唯一5年后再次面对面见面的。小董胖了,老师们依然年轻,越来越年轻轻。

  为什么越来越年轻呢?不老之术一直是人类关心的一个话题。

  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年轻》一文说到,“在你我心灵的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一旦这无线电台坍塌,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失望的寒冷酷雪所覆盖,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20岁。但如果这无线电台始终矗立在你心中,捕捉着每个乐观向上的电波,你便有希望超过年轻的80岁。”

  所以,我希望过了60岁生日依然年轻的刘建昌老师能为青少年摄影教育一直年轻地工作到80岁。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借着北京儿童摄影学校开摄影教育30周年这么一个机会,来到这块矗立在祖国心脏可以拥抱世界的三里屯小学宝地,这个要感谢朱勇哲校长、刘建昌老师,让大家在首都有了个家。来共同研讨青少年摄影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展望青少年摄影教育发展的未来。我想跟大家交流3个问题。

  刚才提到了2010年3月的黄山会议,包括那一年依托理光杯“我是中国小记者”摄影大赛启动的全国大面积的教师培训,从2010到2015,如果非要给这个5年对全国的青少年摄影教育发展做一句话的总结,我想应该是我们搞清楚了“我们是谁”,这里的我们指“青少年摄影教育”,当然也可以指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因为老师是我们“青少年摄影教育”工作的灵魂。

  一、我们是谁?

  青少年摄影教育理论是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搭建的,以摄影为载体的实现教育目标的新型教育方式。狭义的青少年摄影教育是指以摄影基础知识普及为手段的面向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广义的青少年摄影教育是基于摄影教育的特殊属性的人文教育方式。

  清晰的青少年摄影教育概念决定了我们推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

  二、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刘建昌老师的最大的理想“摄影入课堂”,从2006年我迈入中国少年报社的大门开始接触,不少老一辈的青少年摄影教育工作者几乎都和我说过同样的话。尽管那个时候我认为这个理想有点不着地,但是从现在的发展情形看,我不得不感慨“姜还是老的辣”。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他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所以他们高瞻远瞩的知道到哪里去。

  参照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小学阶段的发展,综合摄影技术对未来人群的影响,摄影实际上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必备技能,我们判断会出现倒逼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知识普及的趋势。摄影从青少年抓起,成为全国中小学校必修课程,已经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当然,这是一个终极目标,多久实现,我们以后再慢慢探讨。目前来说,我们比较现实的操作是将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散落在各个学科的摄影知识合并同类项,扩容,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在一些经济发达,教育课程改革比较到位的区域先行先试。

  三、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怎么走?

  今天我们的主旨讨论的话题是学科融合。摄影作为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边缘学科,包括作为工具使用的学科特性,使得其在中小学阶段的发展必须要走学科融合的道路。这个也符合我们目前教育改革的精神,历史在发展大潮当中有时候与民众的需求不谋而合,我们的青少年摄影教育理念之所以不断的得到大家的认可,从教育历史发展规律来推断,也是有内生契合在里面的。青少年摄影教育推动起到了作用,但我相信不是绝对作用。

  这里,特别要感谢刚才几位学校代表的发言。尤其要感谢朱勇哲校长昨天的发言,他头上的白发是这几年倾心儿童摄影教育工作而生的。昨天,朱校长的发言关于青少年摄影教育从技术性、艺术性、人文性导入的论断,进而推动摄影与基础教育教育阶段学科库、器、桥三方面的融合,为青少年摄影教育的理论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指明了未来几年我们要做的工作。解决好学科融合的问题,就明晰了未来几年怎么走的问题。

  2015-2020,我们重点要围绕以下几大项开展工作。

  1、构建科学的青少年摄影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推进摄影与基础教育阶段学科融合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青少年摄影教育课程体系。要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课内课外相互联系、校内校外相互促进的青少年摄影教育课程体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摄影教育资源,编辑中小学基础摄影教材。鼓励学校不断推进摄影兴趣小组、摄影社团、摄影特色学校建设,按照已经探索成熟的摄影特色学校办学规律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摄影活动三方面更加深入推动摄影特色学校的发展。

  2、加强青少年摄影教育教师的培养工作,教师是青少年摄影教育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关键。长期以来依靠教师自我成长,进而从事青少年摄影教育工作的成长周期太长,不足以支撑目前青少年摄影教育发展的格局。在我们推动青少年摄影不断按照学科化发展的进程中,针对这个过度时期的特殊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之间交流互动和培训,以解燃眉之急。长期解决青少年摄影教育人才基础培养的必须依托高校,推动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技术系或者艺术系,针对中小学以及校外机构对青少年摄影辅导教师的需求,综合打造拥有教育学和摄影两个学科背景的专业学生。

  3、围绕全国的工作,按照学科发展的规划,做好一史一论的工作,加强区域组织建设好,做好摄影项目活动。不断推进青少年摄影教育理论工作,办好《青少年摄影教育研究》内部学术交流刊物。依托北京儿童摄影学校摄影展览馆,启动青少年摄影教育历史的梳理工作,明了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推动全国指导委的组织建设和区域组织的建设,区域协调机构和组织的建设,更好的完成从全国到区域到基层单位的这样一种管理架构,更好的推动青少年摄影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推动学校、校外机构、媒体小记者机构三类机构的青少年摄影教育发展支持配套工作。开展全国性的青少年摄影比赛、交流、展示等丰富的活动形式,提供师生更多的展示交流机会。

  关于怎么走的问题,其实在座的各位局长、校长、老师比我更有发言权,因为大家都是长期耕耘在教育一线,对学科发展有更深的体会。在这里不需要更多的赘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学术是人类最根本的创造。如果说,在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的璀璨星河中,会有一个青少年摄影教育的学科产生,那在座的各位就是这段历史的书写者。书写一段段小小的教育学历史,足以无悔一生。

  最后,还是引用塞缪尔.厄尔曼《年轻》里的语言:所以只要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就永远年轻!

  (5月30日在北京三里屯小学全国青少年摄影教育发展研讨会的发言)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