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丁振录:军歌犹在口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014-07-10 07:52:00    作者:尹雪川 魏菲   来源:大众网综合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丁振录 军歌 1941年 丁庄镇 部队
[提要]”丁振录说,他们主要是负责在路上埋地雷,如果日本军队驻扎到村里,他们就负责对其骚扰。“地雷都埋在进村的路上,平时日本鬼子不来,就把地雷用个筐罩起来,日本鬼子来的时候,就把筐拿了。

  大众网东营7月10日讯 “我们是革命的前卫,我们是民族的英豪,抗战以来立功劳。”87岁的丁振录凭着回忆还能完整地唱出这首当年的军歌。回忆起当时对日作战,埋地雷、骚扰敌人、站岗放哨……一件件事,老人回忆起来仍旧慷慨激昂,似乎往昔峥嵘岁月就在昨天。对于荣誉,老人倒不是很在乎,“奖章早让小孙子拿着玩去了”。

  17岁参军成为武装战士
跟战友一起埋地雷
  1944年,年仅17岁的广饶县丁庄镇丁屋村小伙丁振录进入广饶县七区中队,成为一名敌后抗日武装战士。“我们这个区中队,一共有六七十人,大家都是穿老百姓的衣服,也没有军装。”丁振录说,他们主要是负责在路上埋地雷,如果日本军队驻扎到村里,他们就负责对其骚扰。
  “地雷都埋在进村的路上,平时日本鬼子不来,就把地雷用个筐罩起来,日本鬼子来的时候,就把筐拿了。”丁振录说,丁屋村往南8里地左右就是小清河,可以利用附近的渡口汽车渡过小清河。日本人向北扫荡时,丁屋村是个必经之路。“来的路上有地雷,晚上鬼子住在村里我们就进行骚扰。有两次鬼子扫荡到我们村,晚上要住下,被我们骚扰的都没有住成,天没亮就走了。”
  据丁振录介绍,丁屋村在1940年的时候就成立了党支部,1941年的时候就有了青年抗日先锋队。“我们村就扔过俩手雷,其中一个是青年抗日先锋队的一个队员骚扰日本人扔的,另一个就是我站岗放哨时扔的。”

  曾转战大半个中国
转业后仍保持军人本色
  抗战胜利后,丁振录从县七区中队调到营部当通讯员,半年多后,被派到渤海区三分区教导大队学习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等五门技能。“我学习认真,脑子也好使,我的技能成绩都是优秀,而且还是政治模范学员。”丁振录说,由于他的优异表现,被提拔为通讯班班长。1948年,丁振录又被调去三分区16团当骑兵通讯班班长。在此期间,丁振录参加了周张战役、昌潍战役,济南战役。之后丁振录所属部队被编入华野三纵,参加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之后,丁振录转到了第二野战军十四军四十二师一二六团三营七连,“这是我待的时间最长的部队,后来跟着部队一路沿着东海和南海海岸挺进大西南。”
  “当部队行进到广东高要市的时候,军长给我们下死命令,三天赶路五百里到阳江。我们就靠两条腿,三天内真就赶到了阳江。去了就打仗,打完我们才知道,出水(当时对敌人弃城逃跑部队的称呼)的部队被我们全歼了。”打完这一仗后,部队继续向大西南挺进,进入云南。
  “要下芒市坝,先把老婆嫁;要往耿马走,棺材买到手”。这句云贵高原上的民谣反映了当地条件的艰苦。“当地瘴气厉害,蚊子也很猛,再就是一路上吃饭很不习惯。那时我们都还吃窝头,没见过大米,到了南方有了大米也不会做。弄出来的米饭,都是糊得,没法吃。到云南的时候,已经是1949年11月份了。因为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解放了,所以部队就在云南驻扎了一段时间,伙食比行军的时候好了不少,人都胖了。”丁振录说,他们四十二师可以说是当时走路最多的部队。
  1969年,丁振录从部队转业回到广饶县丁屋村。大约两年之后,中央下令安排复员军人工作,丁振录被安排到丁庄乡三叉管区当书记。
  工作之后,丁振录还保持刚直不阿的军人本色。“有次我二女儿病了,去医院看病,医院叫她签我名字。她不敢,因为我告诉她那是公家的钱,女儿看病怎么能用公家的钱呢?后来医院的人看到我都说‘现在还有你这样的干部’!”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