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勤俭日学生关注度高于成人 理解各有不同

2014-10-31 10:52:00    作者:刘冬辉   来源:大众网综合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营;世界勤俭日;学生关注度;高于;成人;理解各有不同
[提要]2006年联合国确立每年的10月31日为世界勤俭日。不同人眼中的“勤俭”  虽然不少人没有关注过世界勤俭日,但对于“勤俭”这个话题大家并不陌生。当下提倡勤俭,不是让人们重新过回苦日子,过苦行僧式的断食断水般的生活。

  大众网东营10月31日讯 2006年联合国确立每年的10月31日为世界勤俭日。该节日的确立旨在号召人们勤俭节约以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俭,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前行之中的力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被浪费,其中餐桌外的浪费就高达700亿斤,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惊人的数据背后是对劳动与资源的漠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勤俭节约仍是我们的不二选择。那么,人们关注勤俭吗?到底什么是勤俭?哪些现象或习惯有悖于勤俭?近日,记者以“勤俭”为话题进行了街头采访。

  勤俭日的关注度

  街头调查世界勤俭日关注度,受访者——学生们听说过,成人少有人知

  勤俭节约,从小做起。学生们是否关注勤俭日、是否得到来自学校与家长们的勤俭教育了呢?记者分别在东城市实验中学、西城胜利四小等学校附近采访,采访中有四成学生表示知道有这个节日,但都没有回答上来具体是哪一天。接受采访的成人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节日。在教育方面,学校与家长多在吃饭穿衣、使用学习用具、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提醒。对于这类提醒,学生们执行力度却不甚到位,“有点儿听有点儿不听,”一位学生回答道。

  记者在一家文具店发现,一个不大却有着精美封面的笔记本标价19元,一支标着“德国制造”的铅笔标价5.5元,尽管如此,不少学生还是兴致勃勃地选购。“平常主要是告诉孩子本子要正反面用,钱不能乱花。说归说,很多东西用不完就扔了,光用了一半的铅笔我都捡了一盒子了。”市民王女士说,平均下来,一年用在孩子身上的各种开销近四五千元,自己有时候觉得没必要买的,但出于疼爱孩子的心理而选择购买。

  您认为什么是勤俭?不同人眼中的“勤俭”

  虽然不少人没有关注过世界勤俭日,但对于“勤俭”这个话题大家并不陌生。通过采访不同的年龄人群发现,老人们对勤俭的理解就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省吃俭用,能省则省。64岁的市民王大爷回忆说:“以前一年也吃不上10斤油。我们家炒菜的时候用的是一个铁制的小平板蘸油,像冬青树叶那么小,每次从油罐子里蘸一下,可能连2钱油都没有。有时候舍不得吃油,就放一点儿蓖麻在锅里扁一扁。”

  而中年人群中持有这种观点的也不少。市民梁女士说,“小时候家里穷,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我妈做鞋剩下一个小布条都舍不得扔,哪像现在,衣服小了旧了就不穿再买新的。”梁女士认为,浪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生活好了,手头上有了钱。还有一部分人表达了“物尽其用”的观点。上班族刘女士认为,“勤俭就是不浪费资源,有意识地节约资源,充分实现每一份资源的最大效益。”还有人认为,勤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勤劳,二是节俭,辛勤劳动和生活节俭等等。

  “俭以养德,勤俭不仅指勤劳节俭,更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古人推崇勤俭,因为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种德。”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教授贾祥伦认为,从字面上说,“俭”字体现的是个人,作为个人,要做到“俭”;“德”,“十四人一条心”,在集体中,要重“德”。“俭和德被古人推崇为做人最重要的两项品质。今人要善于以勤俭之尚养品行之德。”贾祥伦说。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