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人大代表魏瑞霞:将“小班化”进行到底

2015-03-18 09:41:00    作者:陈雪娇   来源: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营市;人大代表;魏瑞霞“小班化”;进行;到底
[提要]针对我市启动实施小班化教育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014年1月召开的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魏瑞霞等市人大代表提交建议。对于师资编制紧张问题,提出探索实行符合我市实际的教师编制政策,建立更灵活的教师补充机制等建议;对于教育经费紧张问题,提出设立小班化教育专项发展经费;对于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配置问题,建议加快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和资源整合,建立统筹管理机制等。

市人大代表魏瑞霞

    将“小班化”进行到底

  【建议精要】

  针对我市启动实施小班化教育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014年1月召开的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魏瑞霞等市人大代表提交建议。对于师资编制紧张问题,提出探索实行符合我市实际的教师编制政策,建立更灵活的教师补充机制等建议;对于教育经费紧张问题,提出设立小班化教育专项发展经费;对于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配置问题,建议加快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和资源整合,建立统筹管理机制等。

  【部门答复】

  我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4所,其中小学135所,初中79所。2013年5月,我市启动实施小班化教育试点工作,全市共确定了1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首批试点学校。2014年,我市再次遴选29所中小学作为第二批试点学校,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市教育局答复称,今后将继续加大小班化教育的推进力度,有序扩大小班化教育试点范围,力争2020年全市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实现小班化教学。

  针对代表提出的师资编制紧张、教育经费紧张、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配置的问题,市教育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积极沟通,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关于师资编制紧张问题,我市在现有编制标准情况下,力争通过四个途径化解小班化实施与教师编制之间的矛盾问题:一是建立县域内教师统一交流调配机制;二是加强教师“转学科”培训,解决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进一步盘活教师存量资源;三是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教师补充机制;四是编制、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向省行业主管部门反映,建议上级尽快修订核编标准,满足小班化教学需求。

  关于教育经费紧张问题,市财政将不断优化支出,积极筹措资金,努力保障市直中小学(含教管中心)小班化试点工作,对实行小班化的学校按适当的标准给予补助。关于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问题,在2010年市教育局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向市政府提出了2011——2015年城区学校建设规划和2016——2020年的学校建设展望。其中,胜利五中改扩建项目、英才小学建设项目、锦苑小学建设项目已于2013年建设完成并启用。根据学校建设规划,城区学校布局规划中的锦华中学、“理想之城”项目学校、耿井小学等学校将陆续开工建设。

  【最新进展】

  记者咨询东营市教育局得知,目前我市小班化教育进展顺利,成效十分明显。

  小班化教育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全市已确定44所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约占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总数的21%。各试点学校现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了小班化教室设施改造和教育设施配备,并认真选配小班化教育试点教师,积极对任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目前各试点学校小班化教学运转情况良好。

  在小班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方面,市教育局积极协调多部门、多举措进行保障:

  协调编办、人社部门保障师资。人社部门做好教师公开招聘工作;市编办则采取核定学校编制、及时安排年度编制使用计划、适当核定部分临时编制、指导支持县区建立县域内教师统一交流调配机制等方式,配合教育部门小班化试点工作的开展。

  协调财政部门保障教育经费。现在小班化教育所需经费已经列入年度预算。截至目前,2014年已协调落实了市直学校与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小班化教育试点启动资金300万元,按照每个班3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教师培训及中小学教学设备所需资金,市财政根据每年实际列入年度预算,并已拨付到位。

  在立足实际、推进小班化教育内涵发展方面,提出“市域整体推进小班化教育行动研究”课题,并申请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召开全市小班化教育现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总结第一批小班化教育试点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第二批小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小班化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我市小班化教育内涵发展的方向、方法和路径。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全市统筹规划,逐步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小班化教育发展机制,加快推进我市小班化教育发展。(记者 陈雪娇)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