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交警执法规范化走在全省前列 阳光执法擦亮服务品牌

2015-04-15 08:46:00    作者:赵尔靖   来源:大众网综合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营;交警总队;交警大队;执法机制;规范化建设;执法活动
[提要]支队通过“交警网校”、季度培训和“网上学考”等形式,举办各类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强力提高民警执法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大众网东营4月15日讯 近年来,东营市交警支队紧紧围绕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推进队伍建设正规化,下大力气强化执法监督,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提升执法效能,交通事故处理“六位一体”、“车管业务进社区”等,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大幅度提升,连续多年被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通报表彰,执法规范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了解。

  执法责任“抓铁有痕” 执法主体建设“踏石留印”

  为加强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东营交警支队专门成立了执法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将执法规范化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抓执法规范化建设,并在体制、人力和财力上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保障。支队通过“交警网校”、季度培训和“网上学考”等形式,举办各类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强力提高民警执法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另一方面,支队主动邀请一线执法办案专家、能手进行现场互动教学、现场观摩庭审等形式,开展警务实战技能培训和民警岗位大练兵活动,提高民警的执法能力和处置能力,确保“规定动作”不变样,执法服务上水平。

  执法管理体系建设不折不扣 执法标准体系建设有章有矩

  按照“科学合理、安全实用”的执法场所建设要求,全市交警系统所有交警中队的执法办案场所按照办公区、办案区、服务区、生活区等功能,完成了“四区”改造。执法场所全部达到了“四个一律”标准,即“违法犯罪嫌疑人被带至公安机关后,一律直接带入办案区,严禁违反规定带出办案区讯问询问;进入办案区后,一律先进行人身检查和信息采集;违法犯罪嫌疑人在办案区内,一律要有人负责看管;在办案区内开展执法活动,一律要有视频监控并记录”的标准,促使民警执法活动“不能不规范”。

  支队还以“立足实际、简明管用”的执法标准体系建设为目标,以交管、车驾管、事故处理三个关键岗位为重点,以《交通警察规范执勤执法精细化管理工作手册》为蓝本,编制了包含巡逻管控、高峰站岗、交通警卫、查处违法、手势指挥等内容的交通勤务规范化管理教案,制定下发了针对不同工作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为一线民警提供了便于查询、便于操作、有章有钜的执法参考标准。此外,支队先后出台了相关工作纪要、意见和文件,完善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体系建设,针对不同车辆类型和业务种类的查验项目、程序要求均做出细化规定,重点车型、重点项目和重点情形的查验制度得到全面实行。

  信息化建设提供执法保障 阳光执法擦亮服务品牌

  支队通过警综平台和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建设与应用,着力推进常态化网上执法机制建设。

  具体来说,支队自主研发了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系统,交通事故双方无人身伤亡,车辆损失在2000元以下的,可自行协商处理;自从自主研发了交通事故处理查询便民系统,市民可以随时查询事故处理的流程、有关的法律法规、事故责任确定的动画演示等;自主研发了涉案车辆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了交通事故车辆及交通违法车辆的管理;自主研发了安全教育管理系统,为驾驶人培训、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支队还为交通管理、事故处理、车辆和驾驶人管理岗位执法民警,全部配备执法记录仪,建成执法记录仪信息采集站,后台传输终端,一线执勤民警全部配齐了单警装备。通过实行落实警务政务公开制度,车管所合并了原有的部分业务岗位,实现了“一窗式”服务格局,车辆号牌全部实现了公开自选,减少了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各交通违法处理室的业务大厅内,都设立了业务流程图,将工作职责、处罚依据、处罚标准上墙,方便了群众监督和查询,实行了事故责任公开认定、定损修理全过程公开和交通事故处理回访制度,还不定期按事故流水号抽取部分案件对当事人进行回访,接受反馈意见。

  质量考评从他律走向自律 便民利民提升群众满意度

  为加强法制员队伍建设,支队成立了专门的法律服务队,在全市交通管理、事故处理、车辆和驾驶员管理岗位,设置专职法制员,负责审核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减少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信访问题的发生。

  此外,支队创新完成了交通事故“事故处理、勘验定损、人民调解、司法援助、法律诉讼、保险理赔”“六位一体”的便民服务体系,缩短了案件办结时间,节约了办案成本,提升了交通事故处理公信力,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六位一体”便民服务新体系经验向全国公安系统推广。目前,全市具备独立办公条件的交警大队、中队、事故处理岗位都设立了专门的“调解室”,对事故处理尽量采取多调少裁、多调少罚的“柔性执法”,营造出了和谐的警民关系。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