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3 10:50:00 来源:大众网综合 我要评论
大众网东营5月13日讯 2006年6月份,在市、区捐献图书的基础上,十三图村投资近7万元购置了书桌、书籍。张东亮告诉记者,如今农家书屋面积150多平方米,拥有藏书5000余册。
“我们村是一个‘油区村’,相比周边村庄,有一定余额资金。”张东亮告诉记者,作为试点,十三图村在建设农家书屋上走到了全市1700多个行政村的前面。
从2007年3月13日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开始,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农家书屋的全覆盖,东营亦不例外。其中,东营区与广饶县农家书屋建设较为迅速。陈官镇曾是广饶最为贫困的乡镇,但在去年完成了20个农家书屋的建设,至此广饶县完成了全覆盖。而东营区目前的农家书屋已经达到177所,藏书总量突破110万册。
指着办公桌上的一本《民事活动法活学活用——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和签订合同》,法律硕士毕业的陈官镇大学生村官董建敏告诉记者,这本书结合案例讲解法律知识,不像专业法律书籍内容那般晦涩难懂。“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这本书很有针对性。”董建敏担任村官已有一年时间,她说:“总体而言,农家书屋的图书很适合老百姓阅读。”
62岁的王玉平是龙居镇十三图村的一位村民。村里建成农家书屋后,在那里掌握了通过酿酒致富的信息。如今经营的小白酒厂生意兴隆,忙时用工竟多达70余人。15公里外的黄河路街道景屋村,原本是家庭主妇的郑科芹,从农家书屋的藏书中看到养家兔效益高,就开始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饲养家兔,收益颇丰。受其影响,现在村里成立了特色养殖合作社。
记者调查发现,在以前农村信息短缺闭塞的时候,农家书屋确实为不少农民提供了致富路径。但如今随着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农村书屋的作用日渐弱小。
今年四月,新华社曾报道称,某地农家书屋内读书的人寥寥无几,大唱“空城计”。东营区胜利街道庐山路社区图书管理员刘艳辉认为,农家书屋的人流具有季节性特点,农闲和学生假期时每天有近20多人去书屋读书、借书,但平时寥寥无几。
在建设时期走在前面的十三图村亦不能摆脱这种情况。张东亮说,2008年之前每天能保证6人,但之后越来越少。
互联网普及抢夺农家书屋受众
张捷是广饶县陈官镇高店村妇女主任,同时兼任农家书屋管理员。谈及农家书屋鲜有读者,她直言农家书屋多设在村委会,老百姓不自觉地会认为“那儿是‘当官的’的办公地点”。
市图书馆分析人士称,这种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百姓对农家书屋的接受。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回归农家书屋的公共传播空间性质,淡化其他色彩。
“我们村更新图书的时候,老党员张中平和我都会通过大喇叭向村民进行宣传。”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与十三图村不同,我市不少农家书屋在购进新书时缺乏宣传,从而导致农家书屋的知晓度不高。
农家书屋出现冷清,还与城镇化背景下村庄呈现空心化趋势有着紧密的关联。“农村年轻人大量进城,使农家书屋潜在的阅读群体大为减少。”龙居镇麻湾村正行走式微中,村支书李洪明颇为感慨。“一个拥有220户786人的村庄,现在常住人口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人这么少了,农家书屋的读者不少才怪。”
大学生村官薄龙告诉记者,农民阅读积极性不高也是造成农家书屋目前现状的原因之一。“相比于城市居民,村民文化程度较低。同时又缺乏‘读书日’等文化活动的倡导,阅读图书习惯一直尚未成形。”
记者采访调查发现,农家书屋出现冷清的关键原因是,农民掌握农业科技、致富信息的渠道发生改变,图书等纸质媒介已不再占主导地位。
“我们村户主在55岁以下的家庭几乎都安装了电脑,前几天电信和移动还来抢网络,现在大家掌握农业技术信息基本上都通过网络。其次是观看数字电视上的农业频道。”张东亮告诉记者,如今农民更习惯通过电脑获取农业技术信息。
据我市2014年统计公报显示,在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农村居民拥有手机高达193部,而城市居民仅拥有180部。“抛却部分手机不能上网的因素,客观而言,手机也成了农民了解农业新知的一种媒介。”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马老师告诉记者,总而言之,信息量丰富、更新迅速的互联网对农家书屋的冲击最为巨大。
“随着农民收入提高,手机、电脑的普及,农民通过网络、其次通过电视获取农业技术信息将会成为一种趋势。”麻湾村村支书李洪明不无担心地说,农家书屋的未来比较难预测。
与新农校协同发展
据了解,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后,为提高农民致富能力,我市又开展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活动。
“从今年元旦到5月份,我们黄河路街道已经举办了18场培训。”东营区黄河路街道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农校有专家、技术人员讲解种植、农业技术、党建政策、法律、月嫂等知识,很多农民由此掌握了新的致富手段。
今年2月和3月份,新世纪家政服务培训学校在黄河路街道举办了两场培训。短短2个月后,50位接受培训者中已有6人拿到了月嫂资格证书,“月嫂就是伺候人”的思想迷蒙得到极大廓清。“这几个40多岁的妇女,收入比在家里种地强多了。”该工作人员如是说。
新型农民学校的火热,让省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张东亮认为,农家书屋应该与新型农民学校实行协同发展。“听完专家老师的讲解和指点后,村民可以到农家书屋借上相关书籍回家仔细钻研讲课知识,这样效果会更好。”张东亮告诉记者,与新农校结合既能保证农家书屋的读者数量,又能促使其图书及时更新,以满足农民即时需要。“这是最佳发展路径。”
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大量进城,现在村里的中老年人面临着不少心理空虚问题,精神诉求亟待满足。60岁下的农民依旧心怀干事的理想,但却又存在不懂新信息、技术知识的问题。而原本可为知识依靠的子女,却在文化反哺上存在不足。分析人士称,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农村书屋继续存在的保证。
“现在,中老年人是村里的主力。他们决定着一个村的风俗品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张东亮说,如果中老年人的精神诉求不被满足,诸如邪教等问题就会滋生。“所以,农村书屋的责任非常重大。”
此外,记者采访发现,确保农家书屋继续“在场”的一大原因,还在于从媒介层面来说,相比于网络等信息,图书传递的信息权威性更强,知识更系统。“很多村民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获取农业信息后,还经常到农家书屋查询书本,以此进行印证。”李洪明告诉记者。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