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作文“丝瓜藤与肉豆” 记者陪考生一起看看

2015-06-09 09:18:00    作者:张小杰 张靖 希菲   来源: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营;高考;分辨;高考作文;菜瓜;高考语文作文
[提要]十年寒窗苦,只为高考一搏,总分值60分的高考作文当仁不让地成为高考搏击战的重磅大戏。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十年寒窗苦,只为高考一搏,总分值60分的高考作文当仁不让地成为高考搏击战的重磅大戏。高考首日结束,作文毫无悬念成为围观热点。2015年山东高考作文,一根丝瓜藤一茎肉豆须,让多少考生顿生感慨,这个作文题,感觉真是懵懵哒!

  看到2015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后,百十来个字儿翻来覆去地读了两遍,心里弱弱地冒出了一句,肉豆是个什么鬼?

  不是咱见识少,百度一下才知道,原来肉豆这哥们生长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别说城里孩子没见过,乡下孩子见到这名字也犯迷糊。等到终于过了“肉豆”这关,好歹明白了这其实就是一种茎须长得跟丝瓜藤蔓很像的某植物,更大的迷糊又来了。人家丝瓜和肉豆革命情谊深似海,就爱纠缠在一起怎么了?小孩探索的小宇宙爆发非要分辨结果扯断了藤,父亲神秘一笑一通教育话中有话也不无道理。真是丝瓜藤,肉豆须,傻傻分不清;文题里,文题外,究竟闹那般。

  6月7日上午,市一中考点外,结束了语文考试的考生陆续走出考场。说起今年高考语文作文,不少人皱着眉头撇了撇嘴,“把握不大住立意,最怕就是跑题”。当然,也有挂着笑脸出校门的,在他们看来,今年的高考作文开放性很大,发挥空间也大,“开放题目开放理解嘛,可以多角度立意”。

  同样也在关注着高考的高三语文老师,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让他们也有些“伙呆”。市一中高三语文组组长朱卫卫说,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虽然还是材料分析题,但在立意上确实增加了一定难度。垦利一中高三语文学科组组长杨树堂同样直言,往年的高考作文,一般都会有一个或几个较为明显的立意点,但今年的高考作文,寻找明显的立意点较难,虽然材料不难理解,但提取论点有难度。

  虽然高考作文有难度,但语文老师普遍认为,难度尚在适中范围内。无论是肯定小孩所为还是肯定父亲所言,只要言之有理,关联题意,应该都不会被判离题。“从往年高考语文阅卷来看,作文立意放的还是挺宽松的,学生不用过分担心”,朱卫卫老师表示。

  虽然有老师的开导,家长也拍着肩膀跟你说没事,可咱知道,惊涛骇浪般答完语文试题后,谁心里也没办法那么快就小桥流水。可是,急惊风碰着个慢郎中,干着急也没有用。不如放平心态,攒着劲儿跟下一门死磕。顺道,也来看看记者们写的高考作文。看完后,你就会更加坚信,啥子立意啥子跑题,其实就一句话:阅卷老师,手下留情!

  2015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他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问题特征鲜明。

  “吃”与“分辨”的区别

  古语:食色,性也。不过,老祖宗对“色”管得严,中国人民便只好把剩余精力发泄在“食”上面。中国人爱吃、会吃,闻名于世。相比于我们,德国的大锅煮牛肉,日本的凉拌海鱼片,都吃得像野蛮人。要知道,大部分老外在四川的任何一个街头餐馆坐下,上一盆毛血旺,就能把大鼻子吃到盆里去。

  材料里的父亲是“吃”的高手代表。“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分不清咱就别分了,关键是要能吃啊。吃到嘴里才实在,这真是一等一的高明。熊孩子非要去把藤跟须“分辨”出来,结果呢,扯得乱七八糟,最后啥都“落”不下。

  熊孩子去“分辨”啥呢?中华智慧讲究的是“难得糊涂”、“肉烂了掉锅里”、“大海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去分辨藤和须怎么不一样,那真是出力不讨好。我们不是一直把“白马非马”视为诡辩吗?说白了,“分辨”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有啥用呢?

  在这方面,洋鬼子倒像那个熊孩子。在达尔文眼里,他就是要去“分辨”植物叶子的大小,这样他才弄明白了“进化论”;在西方生物学家眼里,他就要研究一块洋葱表皮,这样他们弄明白了“细胞结构理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不同于东方智慧的西方逻辑。他们相信:只有分辨每一棵树的不同,研究每一棵树的特点,才能形成“树的理论”。正是因为这种“分辨哲学”的科学精神,才让西方人获得了每一类学科的知识体系。

  我们五千年文明古国能研究出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但我们却没有整理出物理学、地理学、化学等学科理论。我们有《道德经》、《论语》、《庄子》这般闪着智慧光芒的大作,但我们却没有修辞学、叙事学、语言学等这些踏踏实实的单项研究。五千年文明,我们似乎真缺了这些知识体系。

  最后,总结一下“吃的哲学”和“分辨哲学”。吃的哲学注重眼前实惠,功利性强,繁殖力壮;“分辨哲学”在意的是“求真务实”,兴趣点多,自由散漫。这当然没啥高下之分,在吃不饱肚子的前提下,谁顾得上去追求啥真理啊?老外吃了咱的毛血旺,不也得频竖大拇指吗?

  改革,就要从挑战陈规开始

  丝瓜藤蔓与肉豆藤须纠缠错节,剪不断理还乱,在无数次尝试不得其解后,乡人将其列为谚语。谚语,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群体对某一事物共同认知,具有相当强的存续性。若非有巨大变革,它将注定成为后人的“行为示范”,指导、约束后人行动。

  不过,一个小孩却不理乡谚,强行分开丝瓜与肉豆错综的须蔓,结果却扯断了主干茎叶。标新立异的举动引来了父亲“好笑”的反应。其实,钩沉史海,我们会发现历史上这样“挑战陈规而不成”的人物还有很多。材料中小孩应该刻画或象征了一类群体。

  王安石是北宋末年的“小孩”。自宋祖起践行“祖宗之法”已有百年,但王氏认为祖宗制度不足效法,决意挑战,于是强推变法,致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时境。与小孩扭断主茎一样,王氏的“失败”也狠狠动摇了北宋的树干。迎接他的不是一时的“好笑”,而是长期的怒骂。尤以明朝文人杨慎为甚,将王氏称为“乱国之古今第一小人”。

  如果要以二分法对“小孩”之类的“挑战者”进行表态,我会选择支持。至于原因,一言以蔽之,则是其对现实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改革,就要从挑战陈规开始。

  谚语之类的陈规,将其完全否定肯定是不正确的,因为其既然能被多数人认可遵循,就已经证明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际效用。例言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国企改革领域的“乡谚”是“问题不是体制不对,而是放权让利不够,效率不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步鑫生、马胜利等众多改革英雄的带领下,“共和国的长子”释放了崭新的活力,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进入1990年代后期,这一陈规暴露了所有陈规的问题——囿于一时,无法与时俱进。最终被“政企分离、产权清晰、科学管理”等新观念所取代。其背后是陈规与新思想的博弈,以及陈规必然需要打破,新思维必须建构的时代声音。

  我们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或多或少陷入了一定的停滞。原因自与某些陈规存在,缺乏将其打破的勇气有关。富裕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稳定的“乡谚”,也会压抑时人梳繁理乱的决心以及止于至善的志趣。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因此,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挑战陈规的小孩,刨锄“温柔乡”,树立进取、求新的风气。但这还不够。挑战陈规,实施改革,自然有失败的发生。如何对待改革的失败,事关后续改革的有无与推进。正确的态度有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小孩挑战失败后他人“好笑”般的表现则是完全错误的,今人当以此为资鉴。

  致我们“夸嚓”“夸嚓”的童年

  看完这则材料,笔者简直要泪奔,因为笔者也有类似经历。

  小时候家里穷,收音机是为数不多的家电,它在我的文化娱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一天,收音机不出声了,小伙伴们说拍一拍就行,然后我左拍拍右拍拍,收音机终究还是没有出声。后来我以曾经修好一个电插头的经验告诉自己:打开收音机,我能修好,一定能。于是,收音机被大卸八块,直到现在这些零件再无聚首,更别提修好、出声了。父亲知道此事后,二话没说,上来“夸嚓”就是一耳光,转身想了想,“夸嚓”又补了一耳光,走了。

  于是笔者感叹,材料中小孩的父亲真是太有耐心、太明事理、太有文化、太有修养了!不过后来想想,这位很有修养的父亲,和我简单粗暴的老爹,大概犯了同样一个毛病:用功利主义剥夺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故事中这个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敢于探索,充满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求。这种求知欲和实践能力,不正是现代教育希望孩子具备的气质和能力吗?不正是科学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吗?试想一个从小求知欲和实践精神被扼杀的孩子,长大成人后还如何为人类创造新价值?

  故事中的父亲,从他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来看,是一位典型的“懂得趋利避害、处处世故圆滑”的功利主义者。“看了好笑”,有“嘲笑意味”,说明父亲不认同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种他们是用来吃的,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意思是“你管他呢,能长瓜、得豆就行。”暴露了“功利主义”、“目的主义”的观念。

  关键是教育太功利是对孩子的伤害。“不要关注丝瓜和肉豆有何种区别、联系,只需要能摘到瓜和豆就是了。”可否抽象出一个理论模型:不要关注与结果无关的方面(事情发生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或许是孩子最感兴趣的部分),只需要关注结果本身。这个祈使句里充满了“强制”。

  我们经常说,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儿童的教育需要引导,而不是强制,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兴趣和优势,有意向某个方向引导,并适时修正,这才是大家公认的、更为科学的教育方式。

  而功利教育、目的教育往往是家长“主题先行”,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为孩子设定一个方向,让孩子走向家长喜欢的世界。这样的例子成功和失败的都有很多,但有一点我们需要发问:在功利教育下,失败的人自不待言,成功的人真的快乐吗?他们觉得这样的人生真的有意义吗?

  呵呵,是不是给这位父亲“扣高帽子”了?

  不过,这位父亲的“笑”,还是不要为妙。人的成长还是适度引导、“自由自在”的好。

  从“菜瓜藤,肉豆须”谈高考与成才

  高考考场外,两位考生母亲在闲谈。谈的是各自的教育经,但如果你仔细听这谈话,就能找到今年高考作文题“菜瓜藤,肉豆须”的影子。借着旁听来的这段闲谈,借着这醉了不少人的“菜瓜藤,肉豆须”,今天也谈谈我眼里的高考与成才。

  其中一位陪考母亲A是个“顺其自然派”。她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此刻正坐在考场里接受“高考检验”的是女儿,平时在校是个三好学生,考试常排年级头几名,把高考视为“人生一搏”;至于她的儿子——是个高考落榜者,早就在社会大学里不知摔打了多少年,照她的说法,“除了不会读书,其他都不赖”。母亲A从女儿和儿子的成长得出经验,孩子“高考”成功或失败,家长瞎努劲儿没用,孩子有孩子的道路,除了尽好后勤本分,剩下的最好摆平心态,顺其自然。

  相比之下,母亲B属于“努力必胜派”。女儿在仙河镇上学,为了到西城考点应考,女儿提前三天就跟老师、同学住进酒店了。从酒店到考场有校车接送,考场外也有老师候考,女儿不愿母亲再来。但母亲B觉得不放心,重要的是希望尽到家长本分,于是头场考试开考后,她和丈夫瞒着女儿从仙河镇赶到考点,心里给她加油。她承认“高考确实不是唯一道路,但是最好的道路,还是非赢不可”。

  透过她们的交谈,我听出A女士的儿子和女儿就像故事里的“菜瓜”和“肉豆”,明显不是同一“品种”。也许儿子是“菜瓜”,女儿属“肉豆”,虽然都长在同一个太阳下,但外表、味道、品性都不相同,只是长得太近,难免盘根错节。至于B女士,她为不知道她的女儿有没有结出好果子而捏着一把汗。

  确实,是家长都希望种下的菜能结好果子,心急一点的,就会像故事里的小孩子,想要提前分开错综的藤蔓,好让它们结的果更大一点、更显著一点。然而事实上,对于“菜瓜”和“肉豆”而言,菜农所能做的其实就是浇浇水,施施肥,再尽量帮果子挪开上面挡住阳光的障碍,至于不同的藤会结什么果,以至究竟什么时候会收获,只能顺其自然。

  高考也像一个分辨“菜瓜”、“肉豆”的过程,但它只是不同果子的成才驿站,不是终极绿洲。高考的选拔标准是相对合理的,它根据全国上下所有“蔬菜”的生长情况,想要尽量挑选出符合标准的果子,譬如“菜瓜”最好又圆又大,“肉豆”最好肉厚皮薄。一部分果子因为先天优势加自身努力,将远远超过这个标准,还有一部分恰巧赶上适合自己的标准、合乎口味的判官,也能顺利达标。剩下一小部分,也许通不过“验收”,那就留在藤上,再给些生长的时间吧。或者也有愿意吃小瓜、吃瘦豆的一批人,会把它们视为宝贝。

  每年我们都把一茬一茬的菜瓜和肉豆苗子种下去,再看着一茬一茬的菜瓜和肉豆结出果子来,就像每年都有一茬一茬孩子入学、经历十年苦读、迎来高考关卡。我们从不缺少果子,也从不缺少耕种果子的热切,但我们似乎还缺少成熟、智慧的菜农,这样的菜农,一眼就能看清这些果子的本质,重要的是时时还能记得这些果子的本质,而不盲目干扰它们的生长——毕竟无论是菜瓜、是肉豆,长大了,就是果子,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点,都是自然规律。我们浇水、施肥、提供阳光就够啦,在菜瓜和肉豆成长的时候,何必总想拨开它们盘绕的藤子?

  莫要负了这世界让你纤手破新橙的美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俗语比林清玄先生家乡的这句“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还要妇孺皆知。今日,才知二者缠绕生长。芸芸众生,枝蔓缠绕,世间之事本就分不清,往往是错综复杂,眼见也未必为实。但是在孩子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丝瓜与肉豆的故事,正是经验主义和实战主义的博弈与拉锯战。这也是存在于人类哲学史上的重大命题。

  钱钟书先生有言:“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意思是大家看我的作品而没有必要知道我是谁,父亲的做法大有此意:“你只需照顾他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而不必分辨他们。”何必分辨丁是丁、卯是卯?但仔细看来,二者迥异,钱先生婉拒拜访源于生性低调和文人的气质,而故事中的父亲则借个人经验否定孩子的探索。

  破旧立新意在有破有立,总是在迎着阻力推翻落后的东西而后有新突破。而推翻是以砥砺前行的求索为根基的,“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果今天没有孩子们的“破坏性行为”,明天他们将会是一个个等现成经验的模仿者与追随者。“大跃进”式的教育,让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成为阻碍孩子发展的一颗毒瘤。

  随人类历史长河溯源而上,我们会发现,这一路走来,或遇湍急险峻,或落英缤纷,或悬崖勒马,亦或是柳暗花明,人类的历史是抢滩的历史也是反思的历史,地球是一条大船,我们在摇摇晃晃中求索光明的坦途。经常听到有人说:“如果另有选择,我们应该完全走了另一条道路。”事实上,世间不存在那种可能性。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人类的每一个选择都像是开关闸口,让堤坝决堤的闸口看似是开错了,但如果没有后面的发展,在两难的境地谁也不可能将这个闸口完全判出局。

  我最害怕的是人们已经不敢尝试了,担心出丑、怕犯错误。不仅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大人也被经验主义害惨了,标准、规范牢牢地盘踞心中,整个社会成为“出错恐惧症”的症候群,让尝试和创造驾鹤西去。创新不是口号,更不是在大学里就能一蹴而就的,见错误即口诛笔伐、骂战的社会与创新是两匹背道而驰的马,维系在两匹马之间的缰绳,要么断裂要么随一方继续走下去。

  尝试,带来的或许是发现与体验的惊喜,也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空欢喜。不论成败,无论是新发现还是旧经验,探索者只要抓牢发现的缰绳,就不存在做无用功的谬论。空欢喜亦会成为真欢喜的垫脚石,人生不就如此吗?是甜的还是苦的,是浓重的还是淡雅的,各有各的滋味,甜有甜的好,苦有苦的妙,各自都是人生的独一无二与不可或缺。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丝瓜和肉豆,你们相互缠绕,我带着好奇看你们分不分得开;你们若分开,我便充当红娘。万物生长,不是我逗你玩,本是这世界呐,掰开了,揉碎了,万马奔腾,温柔缱绻,这都是这世界让你纤手破新橙的美意呀!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赵静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