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苇席编织传承600年 今面临失传窘境

2015-07-05 08:08:00    作者:李岩 董洪岩   来源:大众网综合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营;失传;编织;码头镇;传承和发展;洪武年间
[提要]在大码头镇小刘桥村任明梅的家中,记者目睹了编织苇席的场面,只见她两手交错,快速的上下拨弄篾条,几个来回苇席就被编出了漂亮的花纹。”  刘述智说,这只是其中的第一道工序,接下来还要经过泡、撵、打磨、搪等好几道工序,才能将芦苇变成可以编织苇席的篾片。

  编织苇席

  大众网东营7月5日讯 在过去,农村家家户户都睡土炕的时候,这苇席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床上用品,那时候用苇席的人多,编织苇席的人也很多,不过对现在的人来说,可能对苇席已经有些陌生了,会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东营广饶的码头镇编织苇席。

  在大码头镇小刘桥村任明梅的家中,记者目睹了编织苇席的场面,只见她两手交错,快速的上下拨弄篾条,几个来回苇席就被编出了漂亮的花纹。

  任明梅说,她编织苇席已经有50多年了,对编织的技法都掌握的比较熟练,一个敲席棍子、一把刻席刀子、一把敲席刀子就是编织苇席所用的全部工具。现在,她和丈夫早就形成了默契,她负责编织苇席,丈夫负责编织前的准备工作,说话间,她的丈夫刘述智已经在忙着破篾片了。

  刘述智说:“编席的头一道工序叫劈篾子,篾子分三种,一种是四川比较粗的,第二种是三川子,第三种是刀,刀就是削成两半,如果劈完了这道工序就完成了。”

  刘述智说,这只是其中的第一道工序,接下来还要经过泡、撵、打磨、搪等好几道工序,才能将芦苇变成可以编织苇席的篾片。虽然这项工作看起来比较枯燥,但刘述智依然对此比较热衷,他说编织苇席是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手艺,曾经也是他们这代人养家糊口的副业,所以对编织苇席他有着很深的感情。

  刘述智说,“大概在洪武年间,当时咱这个地方是洼地,洼地产芦苇,俺们这里大部分人是从陕西过来的,过来之后是谋生的手段,从那一直到现在编苇席,在最好的时期,俺们的老人在威海开席铺子,编席在那卖席。”

  刘述智还说,那时候编织苇席的用途很广,年产量 300多万张,不仅销往外省,还出口韩国、日本等。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用苇席的人越来越少,村里编苇席的人也越来越少,年轻人也不再学习这门手艺,他们很担心编织苇席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刘述智说:“这个东西现在小青年没有学的了,这个真是得失传,下去今年就没有编的了,这六百年的历史就失传了,这基本上村里编席的人很少了。”

  传承了600多年的编织苇席,现在正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不禁让人为之惋惜,作为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如今,码头镇编织苇席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希望这种特色文化能继续传承和发展。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