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3 08:28:00 来源: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白天在工地刷墙,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拿着纸笔创作。多年来辗转流浪于全国各地,从未有过一个固定的家,对诗歌的热爱却从未消亡过。边打工边写诗,只有小学学历的王自国已坚持了整整8年。这个“工地诗人”对于人生有自己的坚持,说人不能只为了挣钱而奔波,更要为道理而活。
(一)白天刷墙晚上写诗
41岁的王自国是湖北人。因为家贫,念完小学五年级后,王自国就开始外出打工。他辗转于深圳、广州、沈阳、天津等地,在工地上当粉刷工。一直为生计奔波的王自国从未有过稳定的家。2009年,王自国来到东营打工,一待就是6年。
一个人在异乡打拼,从事的又是重体力活,内心的孤寂、苦闷可想而知。心理世界异常丰富的王自国开始思考并反思人生,诗歌便成为王自国表达内心的一个出口。2002年开始,王自国开始写诗。
每天白天,王自国和钢筋水泥为伴。劳累和污垢没让这个民工停下思考的步伐,王自国经常干着活心思就转到了诗歌上。每天一收工,王自国就赶紧拿出纸笔将灵感记录下来,然后研磨成诗歌。就在东营的工地上,有感于东营人的淳朴,王自国曾创作了一首《山东》,表达对东营的喜爱:“我在你的怀中寻找你的魅力芳踪,却发现生活中的你我他都如此相同。是胜利油田的沉着坦然,让你在干练自信中如此从容……”
每天写诗不但没让王自国感到疲惫,反而甘之如饴:“每天不把一个问题或一首诗研究透,我就没法睡觉。”
(二)流浪之旅酿出诗意文字
10月12日上午,在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东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际人才专家公寓项目部,带着头盔的王自国和妻子穿过钢筋水泥,乘坐吊车进入楼房15层。地面伴随着轰鸣声一点点远去,两人对吊车的抖动习以为常:“有的没有吊车,我们就爬楼梯。”
未完工的楼层凉风嗖嗖,王自国全副武装后开始往墙上抹石灰。虽然是刚洗干净的衣服,没一会儿就沾满了泥点。妻子张仕在一旁帮忙,两人有说有笑。工程忙碌时,王自国经常早上五六点就开工,忙到晚上八九点。王自国会经常地将动作慢下来,张仕就知道,王自国又在寻思诗歌了:“他活干得好,但一琢磨事就慢。”
他们的宿舍是开发商提供的简易宿舍,供夫妻二人居住。在十多年的流浪生涯中,王自国觉得东营的居住条件是最好的:“有热水,有宿舍,条件实在太好了。”据悉,两人此前经常住在未完工的楼房里,风一吹,满身灰。
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从未让王自国放弃诗歌。王自国有一个黑色的笔记本,陪着他走南闯北,片刻不离身。王自国的妻子张仕打趣说:“王自国在哪,笔记本就在哪。”笔记里记着13年来王自国的全部诗情,有几百首之多,足有数万字。
(三)人要为道理而活
在工友眼里,王自国和他们不一样。“经常一个人待着。”一位老乡评价王自国。在老乡眼里,王自国有点书生气,虽然和大家关系处得很好,但更多时候喜欢一个人待着。
这是王自国喜欢的思考方式。王自国说,独处能让自己保持清醒。更多时候,他喜欢一个人看电视、看书、思考问题。王自国老家有几大箱子,全部装满了《读者》。《读者》为王自国提供了广阔的阅读世界,也成为王自国思想的素材来源。王自国的诗歌中,有亲情、爱情,更多的是对国家、社会的思考。
写诗以来,王自国多次投稿但都石沉大海。对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没有多少文学功底的王自国来说,这丝毫不影响自己对诗歌的热爱。在王自国心里,诗歌虽然看着没有实际用处,却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更重要的是,诗歌让人明晓道理:“人不能只为了挣钱而活着,人要为了道理而活着。”
王自国坚信:“道理才是世界的最大财富,人不明晓道理就是白活。”他想说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王自国诗歌节选
人生是什么
人生是什么,生活告诉我。
人生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
人生是一种忧伤,也是一种快乐。
人生是一种平凡的练变,也是一种本性的执着。
人生是一种形式的存在,也是一种过程的经过。
人生是什么,心态告诉我。
人生是男人正直的勇敢,也是女人善良的支托。
人生是本质加环境,机遇就是命运之和。
人生是物质的生存发展,也是精神的成熟超越。
人生是迷茫困惑挫折,也是坦然从容超越自我。
人生是一种心态的生活,苦辣酸甜,喜怒哀乐,爱恨善恶,都在人生形式的过程里经过。
人生是什么,心态的生活在告诉你我。
矛盾中的升华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山村,
足迹却穿越南北的名城。
我出生时伟人坠星,
他们仁义的光芒照耀了我的灵魂。
我的学程是那样短暂,
却激发了我求知是永无止境。
我的性格是那样柔弱善感,
却总想背负天下人超越回归自我的责任。
我抖精神燃烧着我的全身,
我的物质却又让我如此渺小寒冷,
我的工作中缺少机遇。
命运却不断激发我的潜能。
矛盾中成长,矛盾中定型。
记者手记
工地诗人写就“活”诗歌
给王自国拍照时,他紧张得手脚有点哆嗦,面对镜头都笑不自然。但记者问到诗歌的意义时,他无比坚定地回答,诗歌无用却丰富心灵,人不该只为挣钱而活。
那刻感觉很讶异,一个在基层甚至可以说底层工作的农民工,居然是这么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当然,王自国的诗不能说写得多好,无论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他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也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但值得关注的是,他写作的,他思考的,他追问的,代表着这个阶层的劳动者对社会的认识。
农民工,作为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的精神世界却相对不为人所知。无论是思乡情切,还是初恋受挫,他笔下的诗篇,记录下的是鲜活的社会现实和真实的中国,相对于文学价值而言,现实意义更值得关注。在王自国的笔下,他有《现实对理想的思索》,感叹“时常天空远得不可捉摸,地平线的高度也在起起落落”,这是一个底层民工对理想的观感;他写下“秋夜月正盈,游子万里行”,感打工者去国离乡之慨……王自国折射出工人群体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与坚守。
诗歌对农民工阶层来说,这种文学形式绝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它就存在于眼前的生活:灰尘弥漫的工地上有诗,辗转流浪的旅程里有诗,独在异乡是诗,妻儿留守也是诗。如果给予他们更多关注,你会看到更多鲜活而生动的中国现实。
这是个需要安慰却无法言说的时代,“言之无用”的诗歌却能抚慰人心。非常幸运挖掘工地诗人的诗歌,也欣喜见证农民工阶层不仅站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的声音也能被清晰地听到。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