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成为一种潮流 市民应提高警惕防止信息泄露

2015-11-20 08:32:00    作者:   来源: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营;码后;微信;APP;一景;个人信息
[提要]“今天在我们小区门口碰见关注微信公众号送洗衣液的商家,觉得很不错。扫码后送的礼物也都五花八门,小到手机挂饰、矿泉水、卫生纸、洗衣液,大到蒸锅、电水壶,甚至有的声称扫码后返现金。

    时下,在公共场所利用小礼品吸引市民扫码关注的现象已成为“一景”。各类APP、微信公众号都选择这种方式进行推广,大多数人觉得可以拿到免费实用的小礼品,很是划算。不过,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吗?

  路人贪小利商家聚人气

  “今天在我们小区门口碰见关注微信公众号送洗衣液的商家,觉得很不错。”市民周婷说。其实和周婷一样遇到这种“好事”的市民不再少数。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现在街头APP推广比比皆是,其中以外卖类、借贷类居多。扫码后送的礼物也都五花八门,小到手机挂饰、矿泉水、卫生纸、洗衣液,大到蒸锅、电水壶,甚至有的声称扫码后返现金。

  “其实我对这种应用没什么兴趣,主要是感觉礼品还不错。”住在金水小区的张女士说,当时在商场门口看见有人在推荐微信公众号,她就关注了,“我看那些礼品很实用,当时家里的抽纸快用完了,先领上一提吧,这样就不用买了!”当记者问她是否担心个人信息泄露时,她却一脸茫然地说:“这有什么不安全啊!不就是关注个微信号、注册个账号吗?”在胶州路上,一推广APP的摊位前,扫码、下载、注册,推广人员一气呵成。当记者问道是否担心个人隐私安全时,刚刚安装了该APP的小丁很是随意,“无所谓,反正自己也不知道用手机号注册多少账号了”。随后他拿着一个耳机就走了。

  扫码有风险用户需理性辨别

  记者采访发现,大多人都不会关注自己究竟扫了什么二维码,甚至扭头就卸载或取消关注,更不用说使用了。

  “您推广的这个APP是干什么的啊!”“好像是做借贷的吧!现在还没有正式运行,先推广给大家!我只是做推广,具体的不是也别清楚。装一个也没有什么麻烦的,而且我们还有礼品赠送。”记者分几天随机采访了几个扫码摊位,发现不少推广者对自己所推广的微信平台背景、APP功能等并不清楚。而扫码注册的市民更不清楚自己下载、安装的APP是做什么用的。

  面对免费礼品的诱惑,也有不少市民很理性。“微信里除了发些喜欢的东西,还有就是自己的状态,有时候还晒晒孩子。我手机上还有手机银行,我的微信还绑着银行卡,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怎么能随便去关注那些不知道的东西呢!”市民丁女士说。她告诉记者,她觉得那些关注之后还需要注册的都不安全。“填写那么多个人信息,以为这些小礼品真的是免费送的吗?其实那是卖了个人信息得来的。”

  关注需警惕防泄露信息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显示,近一年来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

  扫码送礼物的活动可信吗?有风险吗?记者就此咨询了我市公安机关。警方提醒市民,扫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也带来了风险。提醒市民,扫码要谨慎而为,尤其不要贪图小礼品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以免给自己带来未知的风险。

  鲁北律师事务所王子兰介绍,目前,国内法律对个人信息和隐私如何管理没有详细规定,因此没有明确的违法根据。为了避免个人隐私权被侵犯,除相关部门应及时填补监管空缺外,她建议市民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