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0 08:24:00 来源:东营网-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这些年住上了楼房,开上了轿车,但孩子们却不认得院子里摆放的一部老纺车……”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和乡村生活正在逐渐消失并发生变迁。传统乡村记忆将归于何处?2015年我省全面启动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为留住乡村记忆找到了突破口。
5月18日至19日,山东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利津县举行,来自全省各相关单位人员齐聚东营,一起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留住乡情乡愁。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截至目前,全省纳入考核范围的105个县(市、区)已经完成县域历史文化展示工作,121个乡镇(街道)、268个村居(社区)建成了历史文化展示场所。东营市4个县区、14个乡镇(街道)、37个村(社区)的历史文化展示工作也已经顺利完成。我市的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正在顺利推进中。
“村里又闻织布声”,差异化文化展馆为后人留乡愁
“唧唧复唧唧,农妇当户织”。5月18日,利津县陈庄镇爱林一村的一所传统小院落里传来阵阵织布声。原来这个院落就是陈庄镇爱林一村的历史文化展馆,织布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老手艺”。一副标有展馆字样的灰黑色大匾高高挂在大门上,院中的几株枣树绿意浓郁。除了旧式织布机外,旧钟表、老桌椅、黑罐子等已经不常见的老物件有序陈列在小屋内,院子里还有磨盘、农具和大车,真实地还原了旧时人们生活的场景。老人们在这里可以找到以前生活的点滴回忆,孩子们则在老物件中找到了传承历史文化的根……
爱林一村馆位于黄河滩区,是根据大坝滩区垦荒村落的特点建设的展示馆,也是对旧民房进行改造的低成本馆。展馆以“梦里老家”为主题,以历史文化展示和乡村记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对旧民居院落进行修复,北屋正房还原旧时生活场景、东屋展示村子发展历史、西屋是农家传统农具展示。一个传统院落最大限度地向人们展示了已经逐渐被忘却的农时生活。
为了留住乡愁,我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展示工作。2015年以来,我市分批分期地开展了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4个县区、14个乡镇(街道)、37个村(社区)的历史文化展示工作。以利津县为例,除了爱林一村展馆外,一批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在利津各地开花。以“离家的脚步”为主题,陈庄镇堐西村馆全面展示了移民文化;陈庄镇陈中村馆则以“精打细算的日子”为主题,展示陈中村乃至陈庄镇商业发展历史及脉络,并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汀罗镇割草窝村馆则以草编为主题,展示了传统非遗手工艺。
62岁的村民陈振谦是陈中村历史文化展馆中陈中村史撰写和陈氏家谱编纂的参与者之一,对能参与这项工作,他充满了自豪和骄傲。“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过去的乡村生活没有概念,通过展馆展示村情、村史,不仅可以让老人们回忆年轻时候的生活,更是让后代有所寄托。”
突出地方特色,依靠社会力量共筹共建,传承要“后继有人”
建设历史文化展馆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各类历史实物是散落在民间的“宝贝”,仅依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大众参与、全民共建”不仅有利于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的顺利开展,建设过程本身也是进行历史展示宣传教育的好方式。我市在明确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建设主体责任外,鼓励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不乏“众筹模式”“村民自建”、“企业出资”多种新形式。其中广饶县乐安街道农民张金科的农耕民俗馆就是我市第一家以个人名义建设并免费开放的历史文化展馆。据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由东营昀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00多万元,以展示黄河口农耕文化的东营民俗博物馆也即将开工建设。
“乡村历史文化馆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挖掘、抢救、保护历史文物和文化资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要彰显地方特色。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东营市是新建市,许多村庄的先民是通过政府移民或受生活所迫乞讨迁徙而定居下来,因此在推进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中要突出历史变迁。同时,传承农耕民俗文化、发展以吕剧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挖掘以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和延集村为标志的红色文化,打造以蔬菜种植等为标志的自然文化等,都是东营市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今年我市将全部完成乡镇(街道)和100个村、50个城市社区的历史文化展馆(室)建设。历史文化展馆(室)的根本目的是“记住乡愁”,传承民俗技艺。今年75岁的崔汝章老人是利津县汀罗镇割草窝村坚持进行手工编织技艺的代表之一,整个村子只有3位老人还在坚持。采访最后,他有点担忧地表示,“怕这项技艺后继无人”。“我的年龄越来越大,再编几年就编不动了,编织技艺的传承需要‘后继有人’,希望年轻人对民俗技艺多点关注。” (记者 李长莲)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