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东营2015年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中的经济地位

2016-05-25 15:43: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东营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营;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经济地位
[提要]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面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了解其发展状况,收集、整理7城市主要经济指标,从其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大众网东营5月25日讯 据东营市统计局消息,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面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了解其发展状况,收集、整理7城市主要经济指标,从其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发展对比

  (一)东营市经济总量在七市中居中游。2015年,东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64亿元,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总量的 11%。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相比较,东营市经济总量是青岛市的37.1%,烟台市的53.5%和潍坊市的66.7%。比威海、滨州和日照分别多449.07亿元、1095.31亿元和1779.89亿元。东营市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中游水平。

  (二)东营市的第二产业比重在7市中最高,第三产业比重最低。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产比重为6.1:49.2:44.7,第二产业比重仍是最高的。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除青岛市以外,其他6市产业结构也是以工业为基础的第二产业为主。其中东营市的第二产业比重最高,达到了64.6%;第二产业比重最小的是青岛市,为43.3%。而第三产业比重则正好相反,青岛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52.8%,在7市中最高的。东营仅为31.9%,在7市中最低。其余各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均在40%以上。

  (三)东营市人均财政收入较高,但占经济总量比重偏低。2015年,东营市完成公共预算财政收入220.08亿元,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中排名第五。但人均财政收入达到了10427.37元,在7市中仅次于青岛市,其他各市依次是威海市、烟台市、滨州市、潍坊市和日照市。

  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财政收入占该区域GDP的9%。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中,青岛市占比最高,为10.8%,潍坊、滨州、烟台、威海、日照占比分别是9.4%、8.7%、8.4%、8.3%、7.3%,东营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6.4%,在7市中最低。

  (四)东营市投资额在7市排第四,投资增速与全省持平。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最大是青岛市,其他各市依次为烟台市、潍坊市、东营市、威海市、滨州市和日照市。从增速情况来看,青岛、威海和日照三市要快于山东省13.9投资增速,包括东营在内四市则与全省增速水平持平。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额还是增速,东营市在7市中居下游。 

  (五)东营市对外贸易额偏小,出口形势较为严峻。2015年,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中,进出口额最大的是青岛市达到701.99万美元,其他各市依次为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日照市、东营市和滨州市。从增速来看,7城市表现不一。其中,进出口增速较好的是滨州市、潍坊市和威海市,分别为13.1%、6.4%和2.2%。烟台和东营两市进出口增速出现小幅回落,分别下降6.3%和下降2.2%。相对较差的是日照和青岛两市,分别为下降56.3%和下降12.1%。

  从出口情况来看,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出口额从大到小依次为青岛市、烟台市、潍坊市、威海市、东营市、日照市和滨州市。从出口增速来看,威海市和潍坊市的出口增速较快,分别为11.1%和5.3%。其余各城市都是负增长。其中东营市下降18.5%,与7市相比较回落较为明显,2015年东营市出口形势较为严峻。

 东营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优劣势分析

  (一)东营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三大优势

  一是东营区位优势明显。东临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南连山东半岛经济区,向西辐射广大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枢纽位置。其中,东营港是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有泊位46个。

  二是东营是半岛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十二五”期间,东营市年均增速达到10.6%,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中是平均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特别是东营地方经济发展更为突出,地方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过去38.5%发展到现在的74.3%。即使在较为困难的2015年,地方经济保持了 8.3%的增长速度,这个水平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中,仅比威海和烟台市低一点。

  三是形成了一批具有东营特色的优势产业。东营是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和出口基地,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期,由美国《轮胎商业》评选的2015年度全球轮胎75强排行榜公布,东营市7家企业成功入围。中国地炼前十强,东营占6家,地炼产能全国第一。东营还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总产值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东营石油装备企业发展到5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111家,产品发展到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在胜利油田市场无法满足如雨后春笋般生出的石油装备企业的情况下,多数民营企业已经瞄准了国际市场。

  (二)东营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呈现的四个差距

  一是东营市经济发展正面临较大困难。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较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去年同期回落4.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9%,去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下降2.3%,回落6.4个百分点。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相比,以上各项指标均排名靠后,也是近年来较为困难的一年。

  二是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2015年,东营市三产比重为3.4:64.7:31.9,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中最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则是最低的。尽管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比重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值,但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其他城市相比,无论规模还是比重,都还很小,也无法对本地经济产生根本性影响。一旦遇到第二产业发展遇阻的情况,将直接拖累东营经济发展的步伐,2015年这种效应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是工业运营困难重重。受原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2015年,东营市工业主营收入下降3.2%,较去年同期回落15.2个百分点;工业利税下降33.9%,较去年同期回落34.7个百分点;工业利润下降31.9%,较去年同期回落33.1个百分点。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相比,东营市三项工业效益指标表现为增速落差大、整体赢利效益不佳。其中,支撑东营工业基础的主要10个行业中,有6个主要行业利润和利税都出现负增长,对东营整体经济造成很大影响。

  四是财政收支压力增大。2015年,东营市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增长6.7%,财政支出增长6.8%,其中财政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5个百分点。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城市相比,其增速是最低的。特别是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偏低,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受我国税收政策影响,往往第二产业对于经济总量贡献较大,但对于财税的贡献并不高。同时属于地方财税大户的第三产业在我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一直偏低,这就导致了我市财政收入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对策建议

  (一)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科学规划产业升级。2016年是供给侧改革之年,也是东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突破工业化瓶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积极克服“三期叠加”困难,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有形之手协助无形之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促进产业融合与协作,实现半岛城市群优势互补、分工合理、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开创东营经济“新常态”发展局面。

  (二)对接“一带一路”,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有选择地“引进来”。进一步开放东营对外市场,有选择性地吸收外资企业,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要大胆地“走出去”。通过互联网+,支持东营有实力的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并且,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化与俄罗斯、新兴经济体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将全市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转移出去,增强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在核心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推广等高附加值环节的合作关系,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与档次。

  (三)完善城际交通,加快经济要素流动。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网络等一体化。充分利用渤海湾通航的重要功能和战略意义,建立更加便捷的海运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公里、铁路,加快城市内部、城市周边以及城市外向的互通布局,加快东营机场的辐射作用,率先完善城市功能建设,进一步加快人员、物资等要素的流通,不断提高东营自身的吸引力。

  (四)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创造良好开发服务环境。根据东营社会经济实际发展需要,形成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制定并完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资源环境政策、投资政策,创新政策实施机制,挖掘政策潜力,形成适度倾斜的优惠政策,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蓝色经济区集聚,为东营开发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二是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为东营开发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三是不断完善的城市功能、积极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服务区域市场、体现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城市价值,进一步做强资源聚集和配置功能,推动东营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青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