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遗体捐献志愿者已达91人 成功捐献遗体6例

2016-08-17 08:30:00    作者:   来源:东营网-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遗体捐献 器官捐献 捐献器官 捐献遗体 我市
[提要]8月16日上午,市文明办、市红十字会联合举行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碑文征集座谈会。据了解,目前全市遗体捐献志愿者已达91人,角膜捐献志愿者107人,器官捐献志愿者78人,并且成功捐献遗体6例、角膜8例,真正地为他人送去活着的希望和生命的光亮。

  8月16日上午,市文明办、市红十字会联合举行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碑文征集座谈会。记者从该座谈会上获悉,近几年,随着来我市红十字工作的深入开展及市民对遗体捐献认识的逐步提高,我市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据了解,目前全市遗体捐献志愿者已达91人,角膜捐献志愿者107人,器官捐献志愿者78人,并且成功捐献遗体6例、角膜8例,真正地为他人送去活着的希望和生命的光亮。

  “虽然遗体捐献的观念还没有被大众接受,但是不同群体的人都在逐渐加入,包括大学生、农民、个体户等,还有老年人群体,他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人,使遗体捐献观念慢慢让更多人接受。”东营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年来,随着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的加入,东营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但该负责人也表示,虽然志愿者人数一直在增加,但缺口较大的状况仍然没有明显改善。据了解,在临床医疗方面,我国每年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多达30万人,仅有1万人得到救治(其中亲体捐献占1/4),绝大多数患者因缺乏器官来源而得不到及时治疗,他们怀着对生命的渴望,在期盼与等待中失去生命。我市也面临这样的缺口难题。至于缺口较大的原因,一是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影响,再是多数人对遗体捐献流程不了解,对于遗体能否得到尊重及遗体利用完毕后如何妥善安置存有疑虑与担忧。

  为了做好遗体(器官)捐献工作,我市做了多方面工作,例如长期坚持进社区宣传、动员工作,及时解答居民疑惑及提供上门登记工作,不断壮大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同时做好捐献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服务,让志愿者家属得到安慰、获得尊重。加强与医院的联系和协调,做好遗体捐献工作,解除志愿者家属的后顾之忧。(记者 李长莲)

  相关新闻

  我市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预计9月份全部完工

  东营网讯 为给捐献者家属提供一个寄托哀思的平台并加大红十字会社会的影响力,经多方研究,我市确定建立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今年4月份主体碑已经在垦利永安陵园落成,现正在进行两座附碑建设和场地绿化、周围环境改造,预计建设工程将于9月底全部完工。

  捐献器官不仅能够挽救他人生命,也让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得到延续,利人利己。同时,在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节约资源及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也功不可没。而通过建立纪念碑,为遗体(角膜)器官捐献者刻碑留念,不仅表达了对捐献者崇高精神的敬仰,为市民和捐献者家属提供悼念和追思的场所,使捐献者有尊严,让捐献者家属感到光荣,弘扬社会正能量。

  据悉,为推动我市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应市民和志愿者要求,从去年开始,我市就着手纪念碑的建设工作,相继进行了选址、调研、协调等工作。今年3月份,在垦利区民政局、红十字会、垦利永安陵园的大力支持下,确定将纪念碑建在永安陵园。据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将纪念碑建在永安陵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永安陵园全力支持,全部实现无偿设计,无偿建设,无偿管理维护,无偿提供场地;二是陵园管理规范,建设标准高,环境好;三是处于我市中心位置,交通便利,方便开展活动。(记者 李长莲)

  征集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碑文公告

  为颂扬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崇高精神,决定建立“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为遗体器官捐献者刻碑留念,一方面是为广大群众和捐献者家属提供悼念和追思的场所,表达对捐献者的敬仰;另一方面是把纪念碑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红十字精神的基地,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纪念碑建设地点在垦利永安陵园内,由永安陵园出资建设。为做好纪念碑建设,现向社会公开征集碑文。碑文要体现东营地域文化及对捐献者的敬仰和追思,文字精练、生动而富有感染力,400字左右,文体不限。碑文征集从现在开始到2016年8月31日截止,9月上旬组织专家对碑文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向社会公示,并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奖励。欢迎广大群众和专业人士踊跃撰稿。稿件可通过电子邮箱、邮递或直接报送的方式投递到东营市红十字会,并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碑文版权、使用权归红十字会所有。

  东营市红十字会地址:东城南一路359号,交通大楼1506室。

  电子邮箱:dyshszhywk@163.com

  联系电话:0546-8339363

  联系人:刘波董玉珍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青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