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卧虎藏龙 三区两县武术爱好者10万余人

2016-08-26 13:46:00    作者:   来源:齐鲁晚报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武当功 武术 民国后期 1975年 内丹功
[提要]“当时天津武术盛行,经常有武馆的师傅切磋武艺,武术的项目也非常多,比如说龙形太极、少林拳、八卦、燕青拳等等。目前,李金顺担任会长,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兵圣孙武》、《大火种》等武术拍摄,使这一古老的拳种得以薪火相传。

QQ图片20160826094231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中华武术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现在也演变成了集技击、健身、欣赏、娱乐、教育为一体的表现形式。而在东营也有一群喜欢武术的人,他们有的师承武术大家,有的刻苦演习,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拳法……他们的努力也都在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贡献出一份力量。

  东营市武术协会

  成为东营武术爱好者“大本营”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2002年成立的东营武术协会,也成为了东营热爱武术市民的一个“大本营”。据东营市武术协会秘书长刘桂林介绍,成立东营市武术协会的想法早在1997年就有了,经过几年的筹备,在2002年正式挂牌成立,组织武术交流、武术培训等项目,目前属于中国武术协会的二级单位。

  “目前三区两县的会员已经达到了10万余人。”刘桂林介绍,协会刚刚成立之初,在东营市各地已经存在了不少热爱武术的团体,正因为协会不断发展,吸引着不少武术团体加入,武术协会也因此不断壮大。“为何在东营有着这么多热爱武术的人,这跟东营的历史也有关系。”

  刘桂林说,东营习武之人,出身于广饶的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广饶的习武风气是从天津传过来的。因为上个世纪,广饶与天津有着频繁的商业接触,而当时天津有着习武的风气,由于人员往来频繁,逐渐将这种风气传到了广饶,然后通过广饶再向外传播。

  “当时天津武术盛行,经常有武馆的师傅切磋武艺,武术的项目也非常多,比如说龙形太极、少林拳、八卦、燕青拳等等。这些拳法之后也传到了广饶。”刘桂林说,“当时连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也学习武术,当时请了武艺高强的陈秀峰教授龙形太极,一个动作就是一块大洋,可见当时袁克定有多喜欢武术。”

  传统武术重视传承,大部分的武术都是由师傅带徒弟传下来的。而龙形太极的传承不得不提一个人的名字,就是刘来考。刘桂林介绍,当时袁世凯请来陈秀峰教授武术,当时身为袁府护卫的刘来考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一个动作怎么会值一个大洋,它并不服气。便想要去和陈秀峰切磋一下。

  “经过一番比试,刘来考并未靠近陈秀峰的身,刘来考暗暗惊叹陈秀峰武艺高强。”刘桂林说,两人切磋之后,身怀功夫各有千秋,刘被陈深藏不露,不显山水的武德精神所折服,提出拜师之意。后来刘来考将将龙形太极传给了张金辉,张金辉又传授给了张春华,后来刘桂林师从张春华,便将龙形太极带到了东营。

  山东武术文化底蕴深厚

  128种传统武术拳种,东营有30余种

  武术在不同阶段也被称之为不同的名字,民国之前民间称之为“练把式的”,民国时被称之为“国术”,民国后被称之为“武术”。武术主要是以“套路”、“功法”为主,俗语讲“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通过对方的动作,就知道此人是否懂武术、会武术。

  据了解,经过国家认定的中国传统武术拳种共有128种,其中山东省有67种,东营市有30多种。这说明在山东,武术的氛围比较浓厚。刘桂林介绍,从当时轰动中国的电影《少林寺》就能得知,电影中7位主演,其中有4位都是山东人。而为了发扬传统文化,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如“六进政策”,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军营、进厂矿。

  “目前‘六进政策’中,进学校是执行的比较好的,被许多学校里都开设了武术课程。”刘桂林说,学校里开设的武术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强身健体,更是为了通过学习武术,培养孩子们了解中国这种传统文化。“比如说我曾经就见到一个孩子,在学习武术之后,懂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当他说出感恩父母的话时,他的父母都激动地落泪了。”

  作为传统中华文化的一种,武术也需要有礼仪,比如说抱拳礼。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用左手抱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这种抱拳礼也有讲究,比如说伸直的手大拇指要弯曲,表示不称大。左手五指表示五湖,右拳弯曲的四指表示四海,合起来就是五湖四海,用不称大。”

  传统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活动

  具有杀伤力但与散打等项目有区别

  很多人都认为诸如太极拳只是老年人用来强身健体的一个动作。但是要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也需要动作规范,如果动作不规范就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并且,真正的武术是具有实战性的,就算是速度比较慢的太极拳,也就有实战性。比如对方出拳攻击,太极也有动作可以进行化解,所以学习太极不仅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

  刘桂林说,原来的武术都是师傅带徒弟,一代一代传下来。并且之前的武术套路及拳法是“动真格的”,一些招式伤害较大,比如说锁喉功,还有打后脑勺,这些都容易导致人的昏迷甚至更加严重的伤害。

  现在的诸如散打等项目都需要在规则范围内,双方进行对峙,拳脚也更加直接简单,少了一些套路,并且喉咙、后脑勺是不能攻击的。“现在的武术也更加注重武德的培养,这也是以后武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豪气挥拳于风中,身进退似游龙

  怀揣仗剑走天涯豪情,传承一代功夫梦

  天下功夫出少林,1982年,《少林寺》一战成名,让很多人迷上了武侠,痴迷于武侠中的英雄,仗剑走天涯的豪情,还有那来无影去无踪的身法。幻想着,一身白衣,手执长剑,行走在如血残阳下的大漠中,风沙弥漫,抑或走在杀机密布的密林,谨小慎微,或者踏进一个诡谲的古道客栈。

  李政啸开始学武术的时候5岁,今年9月份开学,他将升入胜利实验小学读四年级。只有9岁的他,已经是个武术一段的“高手”了。泰安国际武术节少林棍一等奖、少林拳三等奖、烟台武术比赛三等奖、东营市全民运动会三等奖……你一定不会想到,这个个头不高、说话都有些腼腆的孩子,是克服了多大的困难才拿到这些荣誉的。

  李政啸从没想过自己会跟武术结缘。“我小时候身体不好,胆子小,还特别爱哭,有一天我爸妈带我在小区的广场上玩的时候,正好看到一个武术学校的在上课,我就在那站着看了一会儿,结果我妈就给我报名让我学武了。”头一次上课的时候,李政啸根本就不知道即将迎接他的是多难走的一条路,只觉得跟一起上课的小伙伴玩得挺开心,琳琅满目的兵器特别酷,当他满心幻想着自己将成为行侠仗义的大侠时,接下来的几节课,他却哭了几次,原来大侠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当的。

  李政啸学的是少林功夫,对基本功的要求高,身体瘦弱的他,边压腿边哭,多次想逃跑,都被妈妈严厉教育。后来他不哭了,因为他知道无论怎样,父母都不会同情他。学少林棍的时候,还不如棍子高的他,在地上摸爬滚打,棍子在地上摔的“啪啪”做响,手都震得麻木了,几节课下来,手上磨得全是水泡,上药的时候,疼得直咧嘴。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参加比赛,李政啸拿了一等奖。

  “练功的时候真挺苦,但拿奖时候心里也美,我妈说,既然选择做这件事了,就得要个结果,从拿奖以后,我就真心喜欢上少林武术了。”每个周固定三天去上课,暑期寒假则天天泡在武校里面,由于他身体比较硬,很多动作都要反复练习才能合格,师父也严厉,达不到要求绝不下课,李政啸经常一练就是12个小时,考段位前的集训,用他的话说简直是最黑暗的日子。

  李政啸这条大侠路,已经走了4年多,现在的李政啸,不再是那个弱不禁风的样子,干净利落的短发,做起动作来如行云流水,目光总是炯炯有神。他说练功就得坚持,一日不练十日空。对于未来,他想好好学习少林功夫,将少林功夫发扬光大,师父说武德比山重,他也想把自己所学的德与礼传承下去。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东营民间武术瑰宝“地弓拳”传人

  “性者天也潜于上,命者地也潜于下,人生于地,悬命于天,此人之制命于天地也。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此天之制命于人也”。地弓拳谱开篇,运用了道家理论性命双修,天地人合一的规律,概括了地弓功夫的修炼本质。强调了地功采天地之气,阴阳互根,五行运转,重在土也,功在地也。

  地弓拳的发源地是黄河三角洲上的齐古地孙武故里乐安县(今广饶县)东北西村。地弓拳门规严谨,不传外人,尤其地弓拳的内丹功更是对内只传少数人,在李氏本家传男不传女。

  民国后期到解放初期,有名的拳师主要有李中道、李元龙、李新春、李可木、李可尤等,这一时期是地弓拳最鼎盛时期,村里老少百分之九十以上习武,秋收完成,都去拳坊学拳。李金顺出生在地弓拳世家,五六岁开始跟随父亲练习地弓拳术。少年时期开始练地弓拳的轻功飞毛腿功夫,生活中在两个腿上绑着纱布袋走路,从不走正门,都是翻墙而过。上学时更是走野外田埂地坎,每天十多公里。后来,翻墙越寨那是小事一桩,虽未飞檐走壁,但腿上绑着5、6斤的沙袋,依旧身轻如燕。

  1975年高中毕业后,李金顺回乡务农,也开始了艰苦的训练,由于天资较高,李金顺深得李元龙、李新春二位老拳师的欣赏。“练习地弓拳要在炼功的场地撒上适量的细沙,以使脚能左右滑动,每天必须炼左右撑弓步和拉弹劈,以采天地阴阳之气,主要是地气以炼内丹之气。规定三年后若左右撑着弓步,别人跺腿和拖着走双腿都能纹丝不动,不变架子,才算基本功成,方能开始学套路。这是地弓功夫的基本功法”李金顺说。李金顺虚心向老师们系统全面地学习了地弓拳术,并担任了村里武术队队长,经常参加民兵训练和大比武,也取得了多项佳绩,练出了一身真功夫,在老师们推举下开始掌门。

  1984年由于政策的变化,少年儿童开始苦读,青年人忙于外出打工挣钱,地弓拳收到了严峻的考验,眼看着这一武术瑰宝就要失传。李金顺和李元龙等老拳师们心急如焚,他们于1984年在本村开设了一处拳场,命名为“金顺武馆”,来学习的青少年很多,热情高涨,后来由于人为破坏被迫停练。

  第二年他又复馆开张,“当时练拳的器械就靠自己打,没有器械自己打造,没有杆子棍自己去田野砍,痴迷程度到了走火入魔一般。”李金顺笑笑说,为了挖掘地弓拳几乎跑遍了中原地区,省吃俭用、被人嘲笑是常有的事。

  1989年,老拳师李元龙身患绝症,李新春老拳师也重病在身,其他拳师也已年迈。李金顺组建了“地弓拳”开发研究协会。李元龙为人厚道、忠诚,他毫不保留地把全部武艺传授给了李金杰等人,弥留之际他向李金顺伸出了右手并慢慢攥成了一个拳头,眼里发出希望的光芒。

  每当想起当时的情景,李金顺都无限感慨。2006年9月他将练武的场所恢复老字号“地弓拳坊”,仍由他担任拳坊主持,由李金杰、李金伟担任主教炼。从此,“地弓拳”在国内外、省、市、县频频出手,赢得了一些武术大家的赞叹和仰慕。

  地弓拳曾先后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重大武术赛事,并多次获得奖牌。这套古老的武术近年引起了国内外武林高手、著名学者、同仁的高度关注,被评为“山东优秀拳种”。先后成立了山东地弓拳社,东营市地弓拳研究会。目前,李金顺担任会长,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兵圣孙武》、《大火种》等武术拍摄,使这一古老的拳种得以薪火相传。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