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个部门协同运作 东营政务中心年审批量达13万件

2016-09-22 10:11:00    作者:于思玮   来源:水母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中心 政务服务中心 政务中心 政务公开 行政审批科
[提要]9月21日下午,“供给侧·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西线采访团来到东营政务服务中心体验这里的“办事速度”。 近年来,东营市发挥政务服务中心协调职能和平台优势,大力推进简政放权,降低企业行政成本,助力供给侧改革。

  9月21日下午,“供给侧·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西线采访团来到东营政务服务中心体验这里的“办事速度”。

  21日下午,两位企业主在东营市工商局的业务受理窗口,咨询登记注册方面的新规。

   水母网9月22日讯 (记者于思玮东营报道)政务中心一年可审批多少案件?答案是13万!没错,这就是“东营速度”。9月21日下午,“供给侧·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西线采访团来到东营政务服务中心,体验这里的“办事速度”。

   近年来,东营市发挥政务服务中心协调职能和平台优势,大力推进简政放权,降低企业行政成本,助力供给侧改革。目前,该中心进驻部门54个,办理环节平均精简30%,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提速50%,年均能办理审批服务事项约13万件,办事效率大幅提升,有效降低成本。

   办理手续再也不用跑断腿 政务大厅一站就搞定

   人在外地,事情很急,无法再审批中心下班前赶到怎么办?在东营,这完全不算事儿。只要你提前和住建局审批工作人员预约,便可在赶回东营的时候到政务中心办理手续。“即使你晚上到,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会在这个时间赶到,为你服务好。” 东营市住建局行政审批中心主任李秀珍告诉记者,服务窗口不仅提供预约服务,同时,针对批量服务或有特殊需求的服务对象,服务窗口提供上门服务。

   据了解,今年以来住建局政务窗口已经开展上门服务10余次。对路途遥远、时间紧迫等特殊状况急需办理业务的服务对象,窗口打破“八小时”工作界限,采取延时服务,或通过电话、网络预约的方式提供预约服务,切实做到便民、利民。

   其实,不只是住建部门如此人性化,整个政务服务中心也是极其便民,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心”的协调职能,加大进驻窗口间联合办理力度,推行并联审批、模拟审批、联审联批、全程代办等服务举措,实行上门服务、延时服务、现场办公等特色服务,推行老年人优待证、免费乘车卡一站式办理模式,上半年共办理老年人优待证4450个,免费乘车卡3300人,同时,中心还免费提供便民服务车和法律咨询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在现场记者看到,政务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型设计理念,向上与省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横向联接市直各部门,纵向支撑各县区行政机关及政务服务中心,整合现有软硬件资源,采取“一级建设、市县两级应用”的方式,建立集行政权力运行、政务公开、便民服务、法制监督、效能监察等功能“五位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形成以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四张清单、一个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政务服务体系。

   据东营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侯振忠介绍,目前平台建设已完成市县行政许可事项梳理、硬件环境搭建工作,已经试运行行政许可网络运行系统、电子监察系统、法制监督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网上政务大厅等,实现与省平台的互联互通,圆满完成阶段性建设任务,努力形成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

   “审管分离”改革 审批时限压减一半

   据介绍,现在东营市已经取消和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32项,其中取消16项,下放4项;承接省政府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事项30项;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67项;取消和调整市级其他行政权力事项142项。

   侯振忠告诉记者,目前,东营全市一逐步推开“审管分离”改革,即在改革单位设立“行政审批科”,将所有行政审批职能归并到此,“行政审批科”整建制进驻中心办理,建立起审管分离、责权并重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这一举措彻底解决了“两头受理”、“体外循环”等问题,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办理环节平均精简30%,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提速50%,办事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中心还大力规范中介服务,培育中介市场,面向全国发布关于征集入驻中介机构的公告,坚持有形市场与虚拟市场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同步管理,采取有形进驻和虚拟进驻两种方式,组建完成实体“中介超市”和电子“中介超市”。目前共有20家中介机构有形进驻,267家中介机构虚拟进驻。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