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8 14:23:00 来源:齐鲁晚报网 我要评论
赵玉民是利津县盐窝镇大赵王庄村的农民,虽然身体有残疾,但他种地却是一把好手。通过购置先进的农机设备,他让红薯种植走上了机械化之路。如今,40多亩红薯丰收在即,但销路却还不太明朗,希望有需求的爱心商家及市民帮帮忙。
收红薯用上“神器”
一台机器能顶40个人
17日上午,黄三角早报记者来到赵玉民的红薯地头。周围的地块已经基本呈现出一幅农闲时的景象,只有他家的地里还忙得热火朝天。已经收割完毕的红薯被整齐码放着,这些红薯呈淡紫色,与普通的本地红薯不太一样。初见赵玉民,记者就注意到他的左臂胳膊肘以下包裹着一层黑布,没有左手。赵玉民说:“6年前,给牛加工饲料的时候,出了意外。”
地头上停着一台外观奇特的机械,这就是赵玉民从青岛买回来的新型红薯收割机。“东营本地没有经销商,是我跑到青岛才买回来的。”赵玉民说,一套机器有三件,分别是起垄机、覆膜机还有这台收割机,算上这台拖拉机,总共花了差不多5万块钱。
大手笔的投入,提升了种植效率。以价格为8000元的收割机为例,它拆卸方便,维护起来省钱省力,干起活来却是毫不含糊。只见赵玉民让车身“骑”到红薯垄上,随后隆隆的马达声响起,这台机器就慢悠悠地在田里开动,将一个个红得发紫的红薯从垄里拽了出来,机器一路走,红薯就一路从它“屁股”后边掉到垄上,机器走多远,红薯就规整地铺了多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红薯几乎不沾泥带土,更没有被切成“残废”的情况,卖相自然非常好。
“40个人同时开掘,才能顶得上这么一台机子,它1小时能收大概2到3亩地”,赵玉民说:“我总共种了40多亩红薯,如果没有这种机器,我就只能雇人用镐来掘,一亩地光人工费就得在200元以上,有了它,一亩地只需要花大概10块钱的油钱就行了。”
产量高但销路没着落
欢迎爱心商家及市民订购
“种粮越来越不赚钱,我不得不改种经济作物。”赵玉民说,“红薯抗天灾的能力比较强,产量也稳定,而且容易存储,这40多亩红薯是我种的第一季。”因为规模大,如果使用传统方式耕种,势必会被巨大的用工成本拖累,再加上赵玉民右手残疾,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活,所以他只能走现代化和机械化的道路。
赵玉民介绍说,当时他给自己提了两个要求:新品种、高科技,但是他见识有限,脑子里只有大方向没有具体实施方案,于是他只能找市科协的驻村干部曲学勇商议。“曲主任很支持我的想法,帮着跑技术、跑品种,我现在种植的品种就是他带我去省农科院引进来的,我想先带头把这个行业做起来,算是给街坊们探个路。”
在曲学勇的帮助下,赵玉民的红薯无论是品种还是种植技术都走在了行业前沿。“这种红薯跟本地红薯不一样,个头不大但是口感好,而且不会出现开裂的情况,卖相好。”在种植技术方面,他完全采用自家养牛场里出产的粪肥,并完成了从起垄、覆膜、灌溉、洒药到收割的机械化变革,红薯蔓被收割之后加工成饲料投放到牛场,“这就叫循环农业。”
据赵玉民估计,他这一亩地红薯的产量大概是8000斤,可以说是获得了丰收。但是,他却是喜忧交加,因为红薯的销路现在还没着落,“之前也没这么大规模地种过红薯,这一下是真不知道怎么卖了。”
如果爱心市民和爱心商家(酒店、超市、食品厂等)愿意帮助这位身有残疾的乐观老农,请拨打他的电话订购红薯:15154657161。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