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制造,向东营智造东营创造蝶变

2017-06-28 10:11:00 来源: 东营日报 作者: 王敏

——关于《〈中国制造 2025 〉东营市实施方案》的解读

  东营日报记者 王敏

  前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载体,是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的关键领域。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特制定《〈中国制造2025〉东营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总体思路,做大优势、补齐短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速产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拉长产业价值链,努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实现东营制造向东营智造、东营创造的新跨越。

  到2020年,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和绿色方向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制造业产业产值达到1.8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7%,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45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损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和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质量效益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广泛应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显著成效,两化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优势产业稳定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彰显活力,高端制造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以及“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实现从东营制造向东营智造、东营创造转变。全市制造业产业产值达到2.3万亿,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力争达到40%,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50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损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趋势,突出市场导向和技术先进性,实施制造业高端发展攻坚战略,做优做强九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四大新兴产业,实施八大专项工程,努力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做优做强九大主导产业

  石化

  实施重点骨干企业炼化一体化改造提升,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石化企业。重点攻克推广炼油、清洁汽柴油生产、合成树脂及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改性、高端化工新材料制备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通用级合成材料的特种牌号和专用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及弹性体等化工新材料;开发生产新型橡塑助剂、新型中间体及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化工,降低生产成本与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毒性,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橡胶轮胎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产能整合,提高轮胎产业集中度。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应用绿色制造技术,不断提升乘用子午线轮胎、载重子午线轮胎和工程子午线轮胎等产品的性能指标,重点发展高性能、绿色、安全轮胎产品。

  突破铜冶炼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形成国际行业技术优势。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用铜材、高精度高效换热铜管、电子电器精密铜带箔、高速列车接触铜线等高端铜材,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有色金属石油装备

  适应国际石油装备产业发展向产品和服务并重、海陆并重方面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大型化、智能化、网络化、一体化、个性多样化、高可靠性、模块化成套钻井设备、大型压裂成套装备、固井装备及海洋工程、非常规油气装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纺织服装

  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生物质纤维和功能性差别化新型纤维及其产品的开发应用。加快发展高档多种纤维混纺、色纺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等纱线;积极发展系列化中高档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

  盐化工

  以氯碱为基础,走盐碱联合、与石油化工融合,延伸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的路子。重点发展环氧化合物(环氧氯丙烷、环氧丙烷)、聚碳酸酯、甲烷氯化物、制药、日化等化工中间体以及精细化工产品。

  食品

  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焙烤及方便食品制造、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果蔬加工及饮料制造,提升粮食加工、食用油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规范发展乳制品、酒类制造业,加强品牌培育,提升我市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安全感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汽车及零部件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中高档乘用车、节能高舒适性高附加值轻量化载货汽车、高技术高安全性多功能专用车,大力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各类新能源汽车,以及高性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身附件及安全系统部件、汽车电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配套产品。

  造纸

  进一步开发生物酶制浆、高得率浆和再生纤维以及秸秆为原料的造纸新产品。重点发展新闻纸、未涂布印刷书写纸、涂布印刷纸、白板纸、生活用纸、箱纸板和瓦楞原纸等包装用纸,开发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特种功能型纸及纸板,大力拓展纸制品加工应用范围,延长造纸产业链,提高节能降耗水平。

  培育壮大四大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

  重点培育一批在国内领先的石化行业应用软件企业,着力发展为油田、化工、橡胶轮胎等企业提供两化融合解决方案、技术服务或信息系统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并积极探索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重点工业、城市管理、市政交通和物流等领域的应用。

  新材料

  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粉末冶金、高性能轻质合金等产品;积极发展新型半导体材料、晶体材料以及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新医药

  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新型疫苗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突出发展海洋糖类创新药物、海洋小分子创新药物、海洋中成药等海洋药物;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加快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融合,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新工艺在中成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

  高端装备

  聚焦石油石化、装备制造、橡胶轮胎及汽车等行业,围绕产业需求,鼓励发展工业机器人设计及控制系统、伺服电机、高端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部件,重点发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复合加工中心,提升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以空港产业园为重点,扎实推进中国商飞试飞基地二期和航天科技城建设,鼓励飞行员培训和飞机维修改装,发展航空配件、装备电缆以及机场设施等配套产品,加快开发北斗导航接收、发送等关键设备和部件。着力培育特色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设备、装备产品再制造设备、余热余气发电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等。支持LED产业发展,做强芯片技术,拉长产品链。大力开发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用户新产品,增强集成和工程能力,提供节能、安全、环保、智能化的中央热能系统解决方案。

  实施八大专项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企业全流程管控能力,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研究制定智能车间建设标准体系,开展智能制造生产模式集成应用,打造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加快重点装备领域智能化,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程,力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工程,在协同设计和研发、协同制造或云制造、供应链协同、规模个性化定制、C2B、移动O2O、云平台、大数据服务、集成创新、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工厂等领域开展创新示范。

  自主创新工程

  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支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承担重大研发任务。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支撑和引领,推进技术专利化、专业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紧扣产业发展重点,突出高端引领,加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工业强基工程

  以提升制约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统称“四基”)为重点,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完善首台(套)奖励、风险补偿等财政激励政策,推动提升技术工艺装备水平。

  绿色制造工程

  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突出抓好化工、纺织行业重点企业废水循环利用和废水、废气热能资源化利用,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建立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和区域性再制造旧件回收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形成覆盖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完整“城市矿产”综合利用产业链。

  质量品牌工程

  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和工业质量品牌创新行动,实施重点领域重大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工程。支持企业加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供应链的质量控制,鼓励企业开展国际质量认证,提高国际美誉度。开展品种、品质、品牌“三品”专项行动,推进“好品山东”建设。完善品牌管理体系,指导企业提高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培育国际知名自主品牌。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服务型制造工程

  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重点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智能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制造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

  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工程

  组织实施小微企业专项扶持行动,创建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创业,培育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加大财税政策精准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率。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成长发展,广泛开展“一企一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提高“专精特新”发展水平,打造一批“小巨人”,抢占生产和市场制高点。

  制造业深度开放合作工程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积极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依托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中国(广饶)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等载体和平台,重点推动装备制造和化工行业企业利用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与沿线国家开展产业投资和技术合作。以产业链高端和技术创新环节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深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合作,促进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化工等行业协作配套,构建跨区域的产业合作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