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转型让传统产业“老而弥新” 东营四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2018-11-15 09:28:00 来源: 新锐大众 作者: 魏东 李明 李丽娜

  山东科瑞集团针对北极圈附近的超低温环境研发出一套“整机低温启动系统”,实现了石油液氮泵车设备的可靠运行。依靠自主研发的高端产品,目前,该集团已经在全球建设起自主完善的营销体系,在57个国家设立了分子公司、办事处,为全球5000多家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从传统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到行业领域前沿的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科瑞集团的蝶变代表了东营市传统产业的“出新”“出彩”之势。
  东营市抢抓国家在山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机遇,“有中出新”提升传统产业,布局谋划了“1+4+3+6”新旧动能转换发展体系,积极培育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橡胶轮胎等一批“拳头”产业,靠着新旧动能转换的东风打好“优势牌”,描绘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东营样板。
  记者从东营市发改委了解到,东营市对标国际先进,科学编制基地规划,谋划实施重点项目,着力发展200万吨/年对二甲苯、120万吨/年高品质己内酰胺、120万吨/年乙烯等项目,总投资414.5亿元,可新增主营业务收入700多亿元。该市建成了己内酰胺-聚酰胺产业一体化,芳烃、乙烯、丙烯、碳四等为原料的龙头带动项目。累计开发石化产品260余种,其中航空汽油、高吸水性树脂、异戊橡胶等高端石化产品超过30个。
  东营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6900万吨,是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市。按照山东省规划,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东营市重点打造高端石化产业基地。
  东营市还着力优化石化产业布局,采取“1+N”模式统筹石化产业布局,其中“1”,即高端临港石化产业基地,打造市域北部沿海石化产业隆起带。“N”,即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外,符合相应条件的若干重点化工企业园区。
  目前,东营市新建化工企业全部在各专业化工园区布局,其中在高端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建成投产化工企业26家,石油炼化企业4家,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580万吨,连续五年被列入“中国化工园区20强”。全市280家危化生产企业已有242家集中到了产业园区。
  2015年,东营市在山东省率先全面铺开化工企业“评级评价”工作,在首次“评级评价”中,停产整顿甚至关停的企业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淘汰石油炼化落后产能1607万吨。去年以来,在对681家化工企业开展了以安全、环保、节能、质量为内容的“四评级一评价”工作基础上,东营市加大企业整合力度,增强企业资信,正式获准进口原油的企业13家,可使用进口原油3110万吨/年。
  经过多年努力,东营市蹚出了化工产业“长链条、短流程、高端化、高附加值、顶端整合”的发展之路,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同时,东营市创新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模式,建成华东石油交易中心、黄河三角洲石油化工交易中心等新兴业态商务平台,提供成品油、燃料油等17个品种的一体化交易。配套设立了200亿元的石化产业基金。东营港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最大的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特色港口,2017年原油成品油吞吐量达到5400万吨。截止去年年底,东营市石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88.3亿元,同比增长27.8%,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到17家,同比新增6家。
  大项目引领,让东营石化产业不断迈向国家级。目前,由中海油总公司与山东省政府、东营市政府合作建设的500万吨/年石化升级改造项目已完工,被国家发改委列为“2013—2017年全国成品油质量升级重点项目”,主要建设500万吨/年原料精制等10余套装置及配套工程,依托渤海湾原油,采用国际先进工艺技术,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亿元。
  一个个大项目落地实施,奏响了转型升级最强音。在东营,这样体量大、技术新、市场好的项目还有许多,为东营市转型发展积蓄了后劲。
  转型不仅在化工产业,东营不满足于工业体量大、规模大,多年来一直用工作主动赢得发展主动,推动工业由大到优、由大到强。近年来,东营市围绕培植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实行去产能和上水平“双管齐下”,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瑞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