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葫芦烙出大世界!利津90后电工恋上老手艺

2019-05-27 14:52:00 来源: 东营网-黄河口晚刊 作者: 李红佳 李安然

  葫芦自古以来,就因“福禄”的美好寓意,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围绕葫芦形成的文化艺术也是多种多样,葫芦烙画艺术就是其中之一。

  

  在咱们东营利津,就有一位年轻的葫芦烙画爱好者。他叫牟向南,是一位“90后”。学习的专业、从事工作和艺术完全不搭边,从没接触过专业美术培训的他,竟然迷上了葫芦烙画,而且一烙就是十多年。

  儿时赶大集结缘葫芦烙画

  走进牟向南的房间,犹如走进一个葫芦的世界,抬头可见一排排的葫芦。荷花、鸳鸯、金蝉、鱼儿……在一个个或大或小的葫芦上,各色图画呈现在葫芦表面,精美细致、栩栩如生。

  只见他一手拿葫芦,一手拿烙笔,在葫芦上一笔笔描画。不一会儿,美丽的图案就呈现在葫芦上,小葫芦也瞬间有了灵气。

  1990年出生的牟向南,大学学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在利华益集团从事电工工作。葫芦烙画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但他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可外行的他愣是凭着喜爱学会了这项手艺。

  

  烙画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汉代。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知名的产地有山西、安徽等。艺术家用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作画,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说起与葫芦的结缘,引起了牟向南儿时的一段记忆。1999年,当时只有9岁的牟向南在赶集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大爷在卖葫芦。葫芦上烙着花鸟等,非常漂亮,一下子勾起了他的兴趣。他立马向大爷询问图画是怎么“画”上去的。刚开始,大爷并不愿意相告。从那之后,每到赶集,牟向南只要有空就到大爷的摊位前,终于把老人家打动了,向他讲述了原委。童年的偶遇让牟向南结识了“葫芦烙画”,没有绘画功底的他,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在葫芦上“作画”。

  最近十年,他四处交朋友、拜老师、买书籍,还到葫芦文化艺术节上去学习。“万事开头难”,期间牟向南也想过放弃。“毕业后一开始在济南工作,条件不允许,就放下了一段时间。回到利津之后,接触了利津画家、擅长雕刻葫芦的张欣大哥,给我在生活和艺术上很大帮助,对我进行了绘画指导。这让我又燃起了信心,重新开始烙画葫芦。”牟向南说,现在他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学习烙画,学习交流的渠道多了,学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为烙葫芦废寝忘食

  葫芦烙画是通过烙笔,利用烙头温度的高低不同,产生深浅不一、变化各异的效果。重拾信心的牟向南自制了烙画的工具,不断尝试、琢磨葫芦烙画的技艺。

  对于烙画的工具,他经过了无数次尝试。“开始用烧红的针、香烙,效果都不是很好。后来用上了电烙铁,终于烙出了花花草草、鱼、龙等图案,心里很高兴!”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关键在于“意在笔先、落笔成型”。多年功夫磨炼,牟向南终于掌握了在葫芦上烙画的技艺。

  谈到自己的创作风格,牟向南笑着说:“我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只要手拿起葫芦和烙笔,往往就是根据葫芦的形状想怎么烙就怎么烙。”

  在小小的葫芦上烙画是个细致活儿。根据烙画图案的简繁程度,牟向南一般制作一个葫芦烙画最短需要两个小时,最长则需要几天甚至一个月。每天晚上孩子睡觉之后,他的“创作”时间就开始了。不管耗时多久,他总会坚持烙完。“因为放下,就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从一无所知到手法娴熟,牟向南利用业余时间执着于葫芦烙画艺术,在这一爱好中收获了无数的乐趣。每每看着自己烙出的作品,他很有成就感。每每收到朋友甚至专业人士的夸赞,他的信心就更足了。

  一路看着牟向南的坚持,家人也转变了态度。牟向南的妈妈高女士告诉记者:“儿子以前用很多时间做葫芦画,开始我很不支持。回家就埋头烙葫芦,总感觉没有前途。后来看他非常喜欢,烙得越来越好,知道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我们就很支持他了。”

  到现在为止,牟向南已经创作葫芦烙画300余个。他的作品主要用来装饰自己的家或送给朋友,送出去的葫芦烙画已经多达100个。

  牟向南正在尝试由烙画花鸟向烙画人物发展。他觉得,作为葫芦烙画的爱好者,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巧做“毛猴”乐趣多

  每天下班后牟向南就变成了“手艺人”。这样说是因为,业余时间他不仅喜欢烙画葫芦,还爱好制作“毛猴”。

  

  “毛猴”制作也是一项传统老工艺,起源于老北京。牟向南告诉记者,据他了解,东营制作“毛猴”的人不多。这项手艺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通过猴子幽默活泼的肢体语言,惟妙惟肖地记录人生百态,演绎人生的喜怒哀乐,真实再现富有中国特色的市井文化,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做毛猴主要用到四味中药:用蝉蜕(知了猴的皮)做毛猴的头部和四肢,用辛夷(玉兰花的花骨朵)做毛猴的身体,用白芨做黏贴剂,用木通做斗笠。此外,再加一些小道具,增添画面的趣味性。毛猴的用料简单,制作过程也不难,但贵在创意,制作者的艺术构思需要非常巧妙,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模拟出人的各种动作和丰富的生活场景。截止到现在,牟向南已经做成了多个“毛猴”作品,得到懂行人士的认可。

  在牟向南的感染带动下,他的儿子和侄女都非常喜欢葫芦和“毛猴”。这正契合了他的初心——将我国珍贵的传统民间手艺传承下去。“想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老手艺学会,再教给感兴趣的孩子们,一代代传下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