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我们回家”

2019-05-27 15:16:00 来源: 新锐大众 作者: 魏东

  □记者 魏东 报道  “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三大特色极具观赏性、科普性、趣味性,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前来。

  ◆今年“五一”期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接待游客3.61万人次,日均接待量同比增长133.2%,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黄河入海,我们回家”,东营已经打响了这一新的文化旅游品牌。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李 明

  本报通讯员 布乃滨

  打造黄河入海

  文化旅游目的地

  “来黄河入海口今天是第三次了,终于亲身领略了河海交汇的壮观。旷世奇观真是让人惊叹!”5月14日,来自珠海的游客郑玮鑫在游览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幅幅美景也被他上传到朋友圈和好友分享。

  天朗气清,微风拂面,成片芦苇、各色野花、翱翔的鸟儿相映成趣,连日来的好天气让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客如织,他们纷纷选择在这个季节观赏“黄蓝交汇”,领略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湿地美景。

  世界上只有一条黄河,黄河只有一个入海口。在东营境内,万里黄河放慢奔流的脚步,卸下满身的疲倦,缓缓注入蔚蓝的渤海,黄蓝交汇的壮观景象让人震撼、令人感叹。黄河入海口年均新增陆地2万余亩,是我国最广阔、最年轻、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大自然赐予东营人民的精美画卷。河海交汇是世界唯一的垄断性资源。黄河口的地理特征和景观特色,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属于世界级旅游资源。此外,黄河口还是目前全国57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是51个示范保护区之一,列入中国十大最美湿地和中国地理标志。

  在历届东营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旅游景区,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成效初现,已顺利通过国家的景观质量评审。2018年以来,东营市确立了“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叫响了“黄河入海,我们回家”这一全新的文化旅游品牌。今年“五一”前夕,东营市举办了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研讨会,省内外300余位专家学者、文旅企业大咖分享文化旅游发展的前沿思想,为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建言献策。研讨会上,省内沿黄9市签订了《“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协议》,共推整体旅游品牌,深化黄河沿岸文化旅游合作。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新名片带火了东营旅游市场。近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推出“感恩父母半价游”“学习强国”积分兑换、旅游年卡等优惠活动,吸引了大批京津冀及济南、青岛等地的游客前来游玩。仅“五一”期间,旅游区就接待游客3.61万人次,日均接待量同比增长133.2%,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一核引领,两带崛起,

  三区突破”发展格局确定

  黄河入海并非东营的唯一名片,单一的观景游已满足不了游客旅游新需求。市场需求就是改革方向,攻坚目标。2018年东营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东营市按照“体验为上”的原则,着力在丰富文化体验、提升景观体验、改善服务体验上狠下功夫。

  5月11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迎来了成批的小游客,他们是来自青岛平度双语学校的研学团,600余人分4期前来游览。与此同时,章丘双语学校的300余名学生也慕名而来。

  “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三大特色极具观赏性、科普性、趣味性,非常适合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一天的生态景观游让孩子们收获很大,开阔了眼界,也学到了知识!”带队老师这样评价。

  结束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充实的一天,孩子们又赶到广饶领略兵圣故里的“兵家文化”及战火纷飞年代传承下来的“红色精神”。

  围绕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东营确定了“一核引领、两带崛起、三区突破”的旅游发展布局,把黄河口作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区,提升“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产品。同时打造沿黄、滨海两个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带,提升黄河水城、金湖银河、孙武湖3个旅游度假区。

  东营市深度挖掘、梳理、整合现有旅游资源,精心设计推出了三条精品旅游线路:黄河入海生态旅游、兵圣故里红色旅游、胜利油田工业旅游。结合游客主体消费需求,对特色资源进行精心策划和规划,既凸显了区域文化特色,更为游客体验独特文化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体验。

  “保护+发展”,

  探索湿地发展路径

  大自然赋予了东营大美景观,东营人在利用开发好的同时,决心为子孙后代保护并传承下去。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探索,也高度契合了东营现实发展的需要。

  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道路两侧,一排排电线杆矗立,几乎每个杆头都筑有一个直径达两三米的鸟巢,这是东方白鹳的巢。当下正是野生鸟类的孵化育雏期,通过监控视频,记者看到一只东方白鹳正将抓来的食物小心翼翼地喂给四只雏鸟,几只毛茸茸的小生命探出头,争抢着食物。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以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强了湿地保护管理,核心区、缓冲区原始湿地得到封闭式保护管理。重要生态区域实施自然封育,植被和生态得到自然演替和恢复。试验区按不同功能分区实施用途管理制,严格控制人为活动,控制人为活动范围、种类和强度,大力实施生态综合整治和恢复。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受黄河流域长期缺水、断流和受海水侵蚀、风暴潮等的影响,加上人为干扰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一度面临退化、丧失。

  自2002年开始,自然保护区实施了30万亩湿地恢复工程,蓄积淡水,恢复地表径流,用淡水冲碱降盐,降低土壤含盐量,促进植被恢复。经过十多年生态补水,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景观优化,湿地功能加强,生态系统不断完善,实现了湿地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环境好不好,鸟类比人类更有说服力。鸟类品种和数量的增加,是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成果最好的证明。区域内鸟类种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68种,群落数量保持在300万—400万只。尤其是珍稀濒危鸟类数量增加,许多鸟类由迁徙鸟变为繁殖鸟。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黄河三角洲湿地系统的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2006年被当时的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2010年被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2013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当时全国46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也成为山东省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