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亮相黄河入海口 王克举百米油画长卷东营展出

2019-10-19 20:19: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李娜娜 李乃馨

  大众网·海报新闻东营10月19日讯(记者 李娜娜 李乃馨)1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暨新书发布会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举行,首次公开展出了王克举先生的新作《黄河》。

王克举《黄河》长卷发布会现场

  《黄河》全卷共101个画面,每个画面长1.6米,高2米,均是在现场完成的写生创作。此画作的创作耗费了三年多的时间,从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王克举驾车行驶了4万多公里,在团队的配合下完成。

画家王克举和他的作品《黄河》

  画面从《星宿海》开始,以苍茫而舒缓的节奏拉开序幕,《札陵湖》《鄂陵湖》《果洛草原》《阿尼玛卿雪山》,展现出黄河源头飘渺而苍茫的气韵;《贵德丹霞》《炳灵寺》《乌梁素海》《河套》《库布其大沙漠-恩格贝》《大青山-阴山岩画》描绘了黄河上游地带的景致,色调由冷变暖,节奏自由跳跃;在内蒙古托克托县,黄河进入中游地带,《老牛湾》《娘娘滩》《佳县-闫家茆》《乾坤湾》《晋中黄土沟壑》一系列画面上,黄河如巨龙般奔腾在峡谷中;至《壶口》《三门峡-小浪底》,波涛如怒,峰峦如聚,将整部作品推向高潮;《巩义石窟寺》《一号村台》《豫鲁大地》《泰山-黄河玉带》《鹊华春色》等画面展示了黄河下游广大地区的丰饶肥沃,东营湿地的芦花与赤碱蓬织就了紫红色的“地毯”,护送着黄河汇入大海、融入长空。

王克举在现场分享自己的创作故事

  王克举说:“《黄河》长卷的创作,让我在深层次上了解了黄河的历史地理和华夏文明,这是我二十年艺术实践的积累和凝练。十年的黄河梦想,历时三年多的实地创作,我用画笔去丈量着黄河,就像藏民匍匐朝圣一样,让我为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而感到自豪!”现场的画家孙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也有幸参与到了《黄河》长卷的制作过程当中。“创作过程非常艰辛,我被王老师对《黄河》这个作品的热爱与坚持而深深打动。”

  王克举还表示,此次发布会选择在东营也是有特殊意义的。”画卷最后画的是黄河入海口,而东营又是黄河入海的地方,所以我选择东营作为第一个画卷展出的地方。”王克举介绍,如果有机会的话,接下来《黄河》还会在东营各地进行展览。

市民在作品《黄河》前拍照留念

  发布会上,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乔榛还诵读了《黄河万里图赋》。乔榛的深情诵读,让在场的观众共同回望了黄河的历史与文化,品读了黄河的壮阔之美。除此以外,还有宁夏民歌《花儿与少年》、西藏民歌《在那东山顶上》等歌曲串烧,点燃了在场观众的热情。

发布会现场的观众

  “我是从济南过来看展的,这幅画气势恢宏,磅礴大气,让我又重新认识了黄河。”现场看展的乔女士说。

  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出版集团主办,方圆美术馆、山东画报出版社承办,东营市委宣传部、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协办。

  【延伸阅读】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建,位于黄河口现行入海口处,区内拥有河海交汇、生态湿地、珍稀濒危鸟类、滨海滩涂景观和石油工业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总面积1045平方公里,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这里是黄河入海的地方。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从这里流入渤海,每年向海内延伸2公里,年均造陆13.8平方公里,沧海桑田,大河息壤,被誉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龙入海,雄浑的黄河和碧蓝的大海相拥,造就了“河海交汇”的旷世奇观。

  这里是鸟类的国际机场。区内鸟类资源丰富,珍稀濒危鸟类众多,共有鸟类368种。区域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大天鹅等51种,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誉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和“中国黑嘴鸥之乡”。

  这里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区内各类植物685种,其中野生植物400余种,种子植物116种,代表物种有刺槐、旱柳、柽柳、芦苇、盐地碱蓬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21平方公里,天然柽柳灌木林29平方公里,实生柳林7平方公里,刺槐林27平方公里,天然芦苇荡93平方公里,区内植被覆盖率约55.1%。这里拥有成片上万亩的红地毯以及华北平原地区面积最大的人工刺槐林。是我国及世界上研究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及发展规律的最佳场所。

  “河海交汇”、“新生湿地”和“珍稀鸟类”三大品位好、体量大、价值高的旷世奇观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和不可复制性,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拥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山东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六大最美湿地等多项桂冠,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初审编辑:马宝涛

责任编辑:鲍梓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