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丨在时代脉搏中唤醒黄河口的文化基因

2025-02-19 15:2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彦涵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2025年春节,东营各地纷纷举办庙会活动,喜庆祥和、异彩纷呈。庙会上,福建游神的神秘古朴、潮汕英歌舞的飒爽豪迈、安塞腰鼓的黄土雄风,与吕剧的婉转唱腔、黄梅戏的经典选段交织成一幅非遗民俗的瑰丽画卷。

  这场盛会不仅为东营市民及外来游客献上了一场“民”味十足的文旅盛宴,更折射出东营市近年来在非遗民俗保护与传承中的系统性探索——从制度保障到活态传承,从文旅融合到国际传播,东营正以创新实践为非遗和民俗注入新时代的生命力。

  制度筑基:非遗保护的“东营样本”。非遗保护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制度化的保障体系。2024年,东营市新增74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传统技艺、民俗、曲艺等多个领域,使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达到152项。这一成果背后,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出台。该政策明确了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并首次提出“退出机制”,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制度框架,通过定期培训与评估,推动传承人队伍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

  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体现在对黄河文化的整体性保护。2023年起,东营以“沿着黄河遇见海”为主题,在杨庙·黄河里度假区、市美术馆等地布设6处非遗文创展馆,系统展示黄河流域的泥塑、黑陶、苇编等非遗技艺,形成“静态展览+动态体验”的保护模式。这种将非遗保护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思路,展现了东营在顶层设计上的前瞻性。

  活态传承:让非遗“活在当下”。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与当代生活的深度链接。东营的实践表明,传统民俗的活化需要“场景重构”与“跨界融合”。2025年东营的春节庙会中,汇聚漆扇、芦苇画、布老虎等手工艺品,同时通过古彩戏法、川剧变脸等互动表演,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这种“可看、可玩、可购”的模式,打破了非遗作为“博物馆文物”的刻板印象,赋予其新的消费价值。

  教育领域的渗透是另一大亮点。东营市一中将非遗展览引入校园,通过苇编、葫芦烙画等实践课程,让青少年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代”。同时,市图书馆的“星河璀璨”音乐会与市美术馆的非遗美学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结合,吸引年轻群体主动参与。

  文旅融合:非遗经济的“破圈效应”。非遗的保护需要经济价值的支撑。东营以庙会、灯会等节庆活动为载体,打造“非遗+旅游”的产业模式。2025年春节期间,白鹭园游园灯会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非遗市集单日销售额突破百万元;鹤来湖景区的“雪趣游园会”结合冰雪娱乐与传统灯谜,实现文旅收入同比增长35%。这些数据印证了非遗资源向经济动能转化的可行性。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品牌化”路径。东营通过打造IP,整合跨地域非遗代表性项目,形成“一地主办、多地联动”的格局。这种开放性不仅提升了活动影响力,更推动了非遗的跨区域交流,成为非遗国际传播的生动注脚。

  从春节庙会的锣鼓喧天,到非遗展馆的静谧深邃,东营的非遗保护实践正在向我们证明,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文明基因。通过制度保障、活态传承与产业创新,东营正在探索一条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非遗民俗振兴之路。只有在守正创新中激活文化基因,才能让千年文脉永续流淌。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