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与海洋碰撞处聆听和谐共生交响曲

2025-04-09 16:23:3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袁敏

  在渤海湾的北端,黄河裹挟着泥沙奔涌入海,年复一年地书写着沧海桑田的故事。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年轻的湿地之一,也是国际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在这里,黄河与海洋碰撞,从泥沙沉淀到候鸟振翅,从油田的绿色转身到海上光伏的蓝色梦想,奏响了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发展与绿色和谐共生的交响曲。

  湿地演变的生态密码

  在黄河入海口的码头上船,乘船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河海交汇处。浑黄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和蓝色的海水相互冲击,形成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成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标志性景观。

  黄河含沙量大,素有“一碗水半碗沙”之称,泥沙在入海口淤积成陆,且面积不断扩大。“刚才我们上船的码头,30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老船长张武远说。

  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当黄河水沙量不足或断流,大海会步步紧逼,蚕食着新生的脆弱土地;只有黄河水丰沙足,才能逼退海浪对土地的侵蚀。

  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水沙协调对黄河安澜至关重要,更是保障黄河生态健康的重要因素。

  1999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充裕的淡水有效改善了土壤盐渍化现象,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

  “过去几年,光板地逐渐长出了盐地碱蓬、芦苇、柽柳。有了植被,就有了生机和希望。”黄河口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张希涛说。

  春分前后,保护区对3万余亩盐地碱蓬进行了补种,并在适合区域新播种5000亩。保护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介绍,这些区域曾被外来有害物种互花米草侵占,变成“绿色荒漠”。而如今,在岸边放眼望去,绿色的互花米草已不见踪影,滩涂上生长出红色的盐地碱蓬,逐渐成为众多水鸟的栖息地和觅食区。

  周立城介绍,保护区协同推进互花米草治理、盐地碱蓬修复、海草床修复和底栖生物增殖四大工程,互花米草清除率达到99%。截至目前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湿地面积增加188平方公里,增长了12.3%。

  因地制宜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起了黄河三角洲生态安全屏障。据悉,目前保护区内共拥有种子植物685种,野生动物1633种,鸟类种类由1992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4种。

  城市文明深植于自然肌理

  2024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位列其中,成为山东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每年,数百万只候鸟跨越千山万水,在辽阔的黄渤海之滨找到栖息之所。

  东营明潭公园安保员李连开清楚地记得,去年11月8日下午4时许,他在停车场执勤,一只显眼的白色大鸟忽然飞进视野,落在几米之外的大柳树上,震得柳枝上下摇晃。

  这只鸟有些不寻常——嘴巴又尖又长,面部鲜红,腿上还系着绿色标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科研中心博士王安东带着一沓关于“保护朱鹮”的科普单页急匆匆赶来,李连开这才想起,这就是他常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的“鸟中大熊猫”朱鹮。

  王安东说,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只编号为“159”的朱鹮于2024年10月野化放归,在保护区附近的一片树林停留了几天,随后来到明潭公园“安家落户”。

  明潭公园环境安静,种植着大量水生植物,生长着樱花、玉兰、海棠等40多种乔灌木。迂回曲折的林中小径、高低起伏的山坡绿地,使这里成为一座“天然氧吧”,适合朱鹮夜宿栖息,也能满足觅食需要。

  刚刚过去的冬天里,李连开和同事,以及许多市民热情提供食物,帮助它过冬。如今,159号朱鹮已经成为远近瞩目的“明星”。李连开常随身携带科普图册,向慕名而来的游客普及保护朱鹮的知识。

  朱鹮在城市公园安居,得益于东营“湿地润城、绿道连城、公园融城”的实践。东营市在积极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加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保护城市湿地。如今,作为“国际湿地城市”的东营,湿地率达41.6%。

  漫步东营,黄河文化公园、清风湖湿地公园等景观串联成网。为了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观赏湿地、享受其中,东营围绕湿地修复保护,打造湿地特色片区和湿地特色景观带,建成各类城市公园316处,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84平方米,城市空间疏密有致,生态、游憩等公共空间有机融入,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生态与经济双向奔赴

  路上看不到油点、闻不到异味、听不到噪音,到处是浓浓树荫和阵阵鸟语,鸭子漫游在湖水中……在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若不是看到一台台橘红色的抽油机,很难想象到这里藏着284口油水井,担负着每年26.7万吨的原油生产任务,是一片已经开发了9年多的采油区。

  “在公园里采油,要求太严格了,围栏上都不能有一丝油污。”在胜利油田工作了30多年的王德华说。严苛标准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以前,衣服和头发上总有又黑又黏的油污,用肥皂都洗不干净。”而如今,工服上难见一点油污,作业设备、围栏也都干干净净。

  “绿色发展的理念扎根在每位员工心中,也得益于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提升。”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六户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彭明福说。10.7公里长的管线被逐一加厚,厚度从4.5毫米增至8毫米;轰鸣的抽油机换装低噪设备后集体“静音”;水处理系统将生产采出水进行净化,再循环回注地下……胜利油田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绿色发展融入勘探开发全过程,让老油田走出“高颜值”绿色发展之路。

  在距离垦利海岸8公里的广袤海洋上,去年11月,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发电项目首批光伏组件正式并网发电。项目经理张泽成介绍,整个电站占地面积1.83万亩,预计每年可向电网提供约18亿度电量,可节约标准煤近50.38万吨。

  “我们进行了多轮评估,确保项目建设不损害黄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不对黄河口生态系统及生物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张泽成说,项目运行不需要消耗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烟尘等有害物质。

  “我们正在探索开展‘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渔光一体’新模式。”张泽成介绍。光伏电站建成后,桩基作为一种人为放置于海底环境的构造物将形成人工渔礁效应,加快水中营养物质循环流动,改善附近海域鱼群觅食条件;光伏组件可减少太阳光对海水的辐射,避免高温导致贝类大量死亡。

  据悉,2024年,东营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301个投资500万元以上设备更新和技改项目顺利实施,预计全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海上风电装备、锂电基础材料、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正在东营这片热土上蓬勃发展,黄河入海口多元共生的故事将继续书写。(本报记者袁敏)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