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3.53斤!李鹊镇“三作三收”首季小麦亩产创新高

2025-06-19 07:48:30 来源: 爱东营 作者: 王敏

  6月16日,广饶县李鹊镇守凤家庭农场的麦田里传出喜讯:采用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作三收”种植模式的冬小麦实打测产结果揭晓—亩产高达1173.53斤!这一超出预期的产量,不仅让农场主刘廷义喜上眉梢,更标志着李鹊镇探索的这一高效粮食种植新模式今年迎来“开门红”。

  在广饶县李鹊镇“三作三收”小麦玉米新种植模式基地里,收割机正在进行收割小麦。

  当天上午九时,在划定的测产地块上,联合收割机轰鸣作业。伴随着麦粒归仓,专家组随即展开严谨的称重、含水量和杂质率测定。“数据准确性容不得半点马虎,仅含水量测定就要在不同点取样混合,至少测量3次,取平均值。”测产组成员朱万亮在烈日下专注工作。最终数据显示:6.59亩小麦共收获鲜籽粒8050斤,测定含水量16%、杂质率0.5%,折实亩产小麦1173.53斤。

  “比预计的高了70多斤!”手捧金灿灿的麦粒,农场负责人刘廷义难掩激动,“选用‘马兰1号’这个高产优质麦品种很关键,加上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到位,轻松实现‘吨半粮’的信心更足了。”他像呵护孩子般照料这片土地,“旱了浇水,及时施肥,有病虫就抓紧防治,付出的心血比照顾自己还多。”

  “亩产1173.53斤?这也不高呀!”面对围观群众质疑,刘廷义仔细解释,“因为要预留三分之一的土地套种春玉米,‘三作三收’冬小麦实际亩产量相比纯作冬小麦亩产量要略低,这种模式增产的关键在于一年三收,要增收一季春玉米,而传统种植是一年两收。再就是为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进行收割作业,今年把‘冬小麦—春玉米’种植单元宽度做了调整,由去年的3米调整为现在的3.6米,但农作物边行优势更加明显。”

  站在丰收的田埂上放眼望去,景象尤为独特:金黄的麦浪间,预留带里播种的春玉米已齐整茁壮,形成行列分明的绿色方阵。这正是“三作三收”模式的精髓—去年10月中下旬播种冬小麦,并间隔预留春玉米种植带(隔8行小麦留2行玉米套种带);今年4月在预留带播种春玉米,与小麦共生约50天;麦收后在原8行小麦种植带套种2行夏玉米,并与春玉米共生50至60天,直至10月上旬完成全年“三作三收”。该模式通过优化时空布局,高效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实现土地周年高效产出。

  “精准”是刘廷义反复强调的关键词:智慧播种机确保粒距精准,水肥一体化满足不同作物需求互不干扰,无人植保机精准防控,收割机作业不伤及共生玉米……科技赋能是新模式落地的坚实支撑。

  优质的种子是高产的基础,就在6月15日,广饶县马兰1号(千亩地块)实打实收现场测产时,山东省小麦专家组专家王法宏介绍,这个品种最大特点就根系发达,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特别是株高不到70公分,抗倒伏,是值得大量推广的一个品种。王法宏现场评价道:“‘三作三收’是创新模式,未来需要在小麦、玉米品种选择、最佳带宽比例进行进一步研究,需要做到农艺农机互相融合、良种良法深度配套,关键是研制出作业效率高、作业质量好的农业新机械,支撑‘三作三收’小麦玉米新种植大面积推广。”

  广饶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涛介绍,广饶县自2023年即开始探索此模式,从最初几十亩试验田发展到今年推广1000亩。去年三季粮食亩产达1878公斤,较传统模式增产约350公斤。“从今年的小麦收获和玉米长势看,今年产量预计超过去年。”蒋涛表示,下一步广饶县将强化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扩大种植规模,助农增产增收。(来源:爱东营)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