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优秀百姓宣讲员展播 | 十载扎根七村路 “老兵”书记李贻孔的稻香与心声

2025-07-14 20:0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奕宁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李彦涵 东营报道

  在垦利区垦利街道七村的田野上,沉甸甸的稻穗又一次压弯了枝头。村民孙老汉蹲在田埂,眯眼望着这片金黄:“十年前?那会儿稻子可没这么争气,推着小车赶集卖,难哟。”他粗糙的手指指向远处,“看那个和老乡‘拉呱’的人没?咱村的好光景,是他用脚板一步步量出来的。”

  孙老汉口中的“他”,是已在七村扎根十年的原“第一书记”、现村支部副书记的李贻孔。2015年3月3日,这位出身农村的海军老兵、垦利区烟草公司干部,响应组织号召成为七村“第一书记”。彼时村庄矛盾交织、产业薄弱,连灌溉沟渠都淤塞不堪。

  从“散兵游勇”到金色产业链

  “村民最关切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初来乍到的李贻孔,用三个月踏遍全村114户,写下万余字的走访笔记。他敏锐抓住七村种稻五十余年的根基,却痛心地看到产业之困:“有规模,没链条;产量低,卖价贱,亩产才五百斤出头。”

  破局从最基础的农田改造开始。他多方协调7.7万元资金,带人清理22条排水沟。效果立竿见影——次年亩产猛增100公斤。更大的变革接踵而至:他整合资源购置插秧机、收割机,将插秧周期从20天缩短至10天,更推动形成“物资、插秧、管理、加工、收割、销售”六统一模式。

  “价格比市场高3-5毛,机械服务费省一半,每亩增收能有3500元左右。”李贻孔一笔笔算给村民听。曾经推车赶集卖米的窘迫已成历史,如今“入海口”品牌有机大米通过合作社直营,加工厂日产能达30吨,新稻入仓几个月便销售一空。“买家主动上门,供不应求!”他话语中满是欣慰。

  70万字手稿铸就村庄记忆

  产业兴旺之余,李贻孔深知文化是村庄的灵魂。2019年,他力排众议推动村史馆建设,更接下已停滞七年的《七村志》编撰重任。面对36个姓氏的复杂源流与敏感历史,他奔波于档案馆、民政局,远赴山西洪洞寻根;为收集14位抗战老兵史料,他上门恳求,甚至自掏腰包购买史料。

  “再不抢救,村子历史就断了!”四个月夜以继日,16本泛黄手稿在客厅、卧室铺开,总重达62斤。当34万字的《七村志》终告完成,这位硬汉眼眶湿润:“这是对那些七村老人的交代。”村史馆里,泛黄奖章与农具无声诉说着84载沧桑,成为孩子们研学必访的“精神地标”。

  田间地头的都是宣讲场

  作为“耕耘心声”宣讲工作室的主心骨,李贻孔有一套独特方法论——他不用讲稿,更爱和老乡“拉呱”。在新建的乡村剧场、油菜花公园,甚至专门设立的“老李谈心亭”,他用乡音将政策理论、好家风故事揉进节庆活动中。

  “大道理我懂,但讲不出。村民要听实在的!”他主持红白事、调解邻里纠纷,用信任打通宣讲“最后一公里”。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组织劳动研学,新风正气悄然浸润乡间。村民老张感慨:“他主持我家婚礼时说的话,比开会管用十倍!”

  热泪中的“问心无愧”

  从第一书记到村支部副书记,十年间七村斩获“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八项荣誉。但提及付出,李贻孔轻描淡写:“我没要过一分钱补助,包括第一书记的每天20块。”

  当记者请他总结这十年,这位63岁的老兵突然哽咽,泪水滚落:“确实不容易,但我问心无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无愧于党,也无愧于人民群众!”身旁的村志手稿沉默如碑,窗外的稻田金浪翻涌,远处的七村大食堂内,三十多名高龄老人一边吃着一元午餐,一边聊着家长里短……这一切,仿佛都在为这朴素的誓言作证。

  这滚烫的泪水,是十年风霜的凝结,是三千多个日夜倾注心血的回响。“问心无愧”四个字,重逾千斤。十年驻守,白了双鬓,厚了乡情。李贻孔的身影,已深深烙印在七村每一寸新生的土地上,烙印在稻香弥漫的丰收里,烙印在村史馆泛黄的纸页间,更烙印在村民谈及“老李书记”时那由衷的尊敬里。他用一名老兵最执着的坚守,一名党员最纯粹的忠诚,在黄河尾闾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了一部关于“无愧”的生动史诗。这史诗的续章,依然在他与乡亲们并肩前行的脚印里,在“耕耘心声”的乡音袅袅中,徐徐铺展。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