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通讯员 武利敏 东营报道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山东石油化工学院“荷岩筑梦”夏天计划暑期实践队的17名队员与2名指导教师,怀揣热忱奔赴东明县,用12天的时间扎根乡土,以调研为基、以支教为桥、以赋能为翼,在乡村的沃土上书写青春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力量。
调研先行:踏遍乡土,读懂乡村真实期盼
实践队的脚步,先从“读懂乡村”开始。队员们深知,唯有深入基层,才能让后续行动精准对接需求。他们走进老党员家中,泛黄的奖状与朴实的奋斗故事,让“红色记忆”在青年心中扎根;在兰考焦裕禄纪念馆,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化为队员们“为乡村做事”的精神动力。
作为黄河入鲁第一站,菏泽市东明县的黄河文化底蕴深厚。队员们走进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东明县博物馆,细观展品、考察治理、交流探讨,将黄河文化的精髓融入支教筹备;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农作物种植、销售情况,在汗水里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走访留守儿童家庭,送上学习用品、分析考卷,在温情互动中摸清乡村教育的“痛点”与“盼点”。
从红色精神到黄河文脉,从农情民意到教育需求,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土,为后续行动积攒了“接地气”的底气。
支教护航:从安全到梦想,点亮乡村孩童眼眸
西街村委的教室里,支教课堂如约开启。队员们深知,安全是成长的基石,第一节课,队员们聚焦“生命安全”上了一堂安全课。他们通过情景模拟让防溺水知识活起来,案例讲解让交通安全意识深下去,孩子们签下的安全协议书,成了队员与孩子们彼此的“约定”。上下学路上,队员们化身“护学使者”,烈日晒红了脸颊,却挡不住“护他们周全”的执着。
知识之外,更要播撒梦想的种子。“大学是什么样的?” 面对孩子们的好奇,队员们播放招生视频,讲述城市见闻;“石油探秘” 课上,趣味实验让抽象原理变得生动;《写给18岁的自己》信纸上,“我想考山石” 的字迹稚嫩却坚定。当孩子们指着屏幕里的图书馆喊 “想去看书”,队员们明白,这些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在编织向往的形状。
针对学业困惑,队员们灵活调整教案,数学游戏让抽象概念具象化,情景对话让英语语法“会说话”,经典诵读让文言文有了温度。从大班授课到小班辅导,红笔批注里藏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用心,曾经怯生生的孩子举着满分试卷笑起来的瞬间,成了夏日里最暖的光。
留守儿童的心灵更需呵护。破冰游戏时递来的贴画,“大手拉小手”时攥紧的掌心,情绪低落时折的纸飞机,心理健康课上“把烦恼捏成云朵”的小技巧……队员们用陪伴告诉孩子:“你们值得被爱。”当孩子偷偷塞来画着“我们”的纸条,哽咽着说“老师不要走”,这份纯粹的依赖,成了队员们最珍贵的收获。
赋能乡村:从课堂到田间,青春力量助振兴
支教之外,队员们的脚步走进东街村委——这里是为村干部“充电”的课堂。“这样拍视频能让咱村的粉皮卖得更好?”面对村干部的期待,队员们手把手教视频剪辑、传授拍摄技巧,有人立刻举着手机对准院里的树试拍。被汗水浸湿的培训手册,反复演示的操作步骤,都在践行一个信念:把学识变成乡村发展的“钥匙”。
从教育帮扶到产业助力,队员们用专业所长回应乡村需求。调研时记下的农情民意,化作课程里的乡土元素;走访中了解的文化底蕴,融入课堂里的黄河故事。他们深知,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知识灌溉,更需要青年力量与乡土智慧的碰撞。
青春回响:在乡土里读懂 “家国” 二字
离别时,孩子们追着车喊“明年一定要来”,村干部握着队员的手说 “线上群里常联系”。这个夏天,队员们原以为是来“奉献”的,却在泥土芬芳与孩童笑靥中收获了成长:乡土从不是“需要同情的远方”,而是青春扎根的沃土;报国从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把光洒在需要的地方。
如今,线上答疑群的消息仍在叮咚作响,这份与乡土的约定,已刻进队员们的青春里。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曾带着‘报国志’走向乡村,却在泥土的温度里,读懂了‘乡土情’最厚重的分量——青春最美的模样,是活成一束光,照亮脚下的土地。”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