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丨盐碱滩涂书写“中国饭碗”新答卷

2025-07-20 22:22: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彦涵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风吹麦浪,稻谷飘香,又是一年丰收季。齐鲁大地上,“粮满仓·好丰光”的画卷徐徐展开,背后却是一部人类与自然条件的艰苦抗争史。在东营,曾经被视为“农业荒漠”的盐碱地,如今正悄然变身“新粮仓”,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从“向土地要粮”到“向科技要粮”,中国人的粮食安全观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盐碱地综合利用已成为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的关键一招,它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战略意义。

  科技赋能,盐碱地焕发新生机

  盐碱地,这个曾经让农民望而却步的名字,如今在科技的力量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成为破解盐碱地难题的智慧钥匙。

  在“以种适地”的道路上,农业科学家们默默耕耘。他们收集保存数万份耐盐碱种质资源,在试验田中反复筛选培育,只为找到那一粒能在盐碱地上茁壮成长的种子。令人惊喜的是,一粒粒“扛造”的种子在盐碱地上扎下了根,含盐量高达5.5‰的土地上,油菜亩产竟能达到180公斤。

  而在“以地适种”的探索中,创新技术不断涌现。精准滴灌、暗管排盐、土壤重构……这些看似复杂的技术背后,是让盐碱地“脱胎换骨”的努力。科研人员创新降盐沃土深厚耕层构建技术,研发土体通排快速脱盐关键技术,让曾经的“不毛之地”变得适宜耕作。

  创新体系,打造农业科技“国家队”

  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突破,离不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进入新阶段。

  这里汇聚了全国盐碱地领域的顶尖智慧,9名院士领衔、30名顶尖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盐碱地治理把脉定向。创新中心构建起“全国一盘棋”的协同创新体系,在东北、西北、华北设立分中心和试验站,整合全国盐碱地科技创新资源。

  更令人振奋的是“五位一体”育种创新体系的建立:从种源保存评价到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再到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耐盐梯度鉴定,最后到良种试验示范。这套体系让育种效率大幅提升,为盐碱地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引擎。

  特色农业,盐碱地里的“别样好味”

  盐碱地农业已经不是简单地追求“种得活”了,如今追求更多的是“种得好”、“种得值”。在逆境中生长的作物,往往能展现出独特的品质优势。

  “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这句农谚在盐碱地农业上得到完美诠释。黄河口大米的钙、铁、钠、钾等矿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大米,其总酚含量、抗氧化能力等也独具特色。这些特色农产品正成为市场上的“新宠”,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等品牌价值分别达31.93亿元、11.63亿元。

  盐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正是“大食物观”的生动实践。它打破了对传统耕地的依赖,拓展了多元食物供给渠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了新路径。

  从黄海之滨到西北内陆,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东营经验”正在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模式,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当科技创新与自然规律相融合,不毛之地也能成为沃土粮仓。

  昔日白茫茫的盐碱滩,如今翻滚着金黄的麦浪;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现在结出品质独特的果实。这幅“粮满仓·好丰光”的新画卷,正是中国人用智慧与汗水书写保障粮食安全的最好答卷。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