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东营报道
9月28日,东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以来东营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工作有关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云龙,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市生态环境服务中心主任宫振卫,河口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王涛,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郭山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陈云龙系统通报了东营市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工作的背景、实践与成效。他表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应对环境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双重挑战的必然选择。东营市积极响应国家及山东省部署,创新构建并扎实推进“2+1+2”试点建设体系,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政策引领,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
陈云龙介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阶段。国家层面先后提出“双碳”目标,并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协同度提升目标。2023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山东省随即启动省级试点申报。在此背景下,东营市积极谋划,推动河口区、东营区、东营港化工产业园、东营华联石油化工厂有限公司、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入选省级试点,并创新性地构建起覆盖城市、园区、企业三大关键层面的“2+1+2”试点建设体系。
体系发力,“2+1+2”试点建设成效显著
东营市以“2+1+2”试点建设体系为核心抓手,强化政策指导与跟踪调度,初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元化、多维度的全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新格局。
试点城市引领作用显现:作为试点城市,河口区和东营区从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城市治理等多领域推进工作。河口区33个重点项目中已有17个完成,完成率51.5%;东营区已完成试点实施方案上报,各项工作有序起步。
试点园区树立行业标杆:东营港化工产业园作为试点园区,通过调整用能结构、推进清洁生产、构建产业链,着力打造减污降碳协同标杆。园区20个重点项目中已完成17个,完成率高达85%。
试点企业探索特色路径:东营华联石油化工厂有限公司和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两家试点企业,实施能源及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绿色低碳生产路径。东营华联石化10个项目已完成9个,完成率90%;东营联合石化6个项目完成5个,完成率83.3%。
项目带动,协同模式实现创新突破
各试点主体结合自身定位,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重点项目。
河口区聚焦数字赋能,打造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平台项目,开发区域碳汇资源,服务企业绿色转型。
东营港化工产业园立足产业特性,推进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构建园区循环用水新模式,为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提供“东营方案”。
两家试点企业聚焦生产环节,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节能降碳”与“减污增效”同步推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实现了环境、气候与经济效益的多赢。
此外,各试点主体呈现出错位发展、互补共进的良好格局。河口区将协同理念融入城市顶层设计;东营港化工产业园推动园区向“循环协同”转型;两家试点企业则成为行业绿色转型的“领头雁”。
持续深化,全力打造减污降碳“东营样板”
陈云龙表示,下一步,东营市将凝心聚力推进试点提质增效。一方面强化项目支撑与成果集成。加快未完工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系统整理已完成项目数据素材,深入开展成果集成研究,总结“2+1+2”建设体系的实践经验,确保高标准完成省级试点任务。另一方面,深化政策协同与要素保障。完善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四权”交易制度,拓展绿色投融资渠道。同时,强化生态环境、发改、工信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为全市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当前,东营市“2+1+2”减污降碳试点体系已落地见效,首批试点重点项目完成率均超过50%,数智碳谷、海水淡化等特色项目形成鲜明示范。下一步,东营市将锚定省级试点目标,持续深化各项工作,全力打造减污降碳“东营样板”,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