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新韵:城市气质的焕新密码

2025-10-04 08:23:0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陈同磊

  图为河口区河口街道河盛社区24小时城市书房。

  在河口区,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融入城市发展脉络。从非遗工坊里的匠心传承到现代文创的惊艳亮相,从文化场馆的门庭若市到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一场以文化为引擎的城市焕新实践正在这片河海相拥的土地上生动上演。

  空间焕新: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傍晚时分,河盛社区的“邻家小院”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在金申格练字班专注临帖,隔壁琴行传来悠扬旋律,不远处城市书房灯火通明,读者静享阅读时光。这个曾经闲置的院落,如今已成为山东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河盛之变是河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趋完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口区持续加大投入,对区文化馆、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升级和功能优化,两馆成功获评“国家一级馆”。更令人欣喜的是,文化场馆的人气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河口区图书馆年接待读者首次突破20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已达10.5万人次,超2021年全年总量的三分之二。文化馆2024年接待7.2万人次,较2021年增长125%。

  这些数字背后,是河口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度重构。全区深入推进总分馆制建设,提档升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0处,打造24小时城市书房6处、乡愁文化馆8处。在全省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中,5个综合文化站全部入选“特级站”、“一级站”。孤岛镇永乐社区入选全国“书香社区”,2个镇(村)被评为市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5个村(社区)获评市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单位。

  过去群众找文化服务,现在是文化服务找群众。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让文化服务真正实现了城乡覆盖、人人可及。

  非遗活化焕新:从“老手艺”到“新产业”

  在河口区“辉煌四十年·奋进正当时”非遗文创精品展上,100余件精美非遗作品令人惊叹。面塑、剪纸、糖艺、烙画、草编等传统技艺,巧妙融入河口区成立40周年元素,地域特色与人文情感交织于每个细节。

  近年来,河口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果斐然。至2024年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35项增至103项,增长近两倍;其中省级项目3项、市级30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50人,“非遗工坊”19处。

  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增长的背后,是活化利用的深度创新。河口区率先建成文创产业基地,为60余名文化创意人才提供学习培训、展示展销、创新创业的平台。组织非遗人才免费进驻基地,开展研发、展销和体验培训。“指尖生花,妙手绘春”非遗人才创作研讨会的举办,进一步激发了创作活力。

  “非遗+”融合模式更是拓展了发展空间。河口区将非遗与旅游有机结合,以槐林赏花季、元宵节、中国旅游日、黄河大集等活动为契机,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展览展销;探索“直播+非遗文创”新路径,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非遗产品。槐林景区入选市“非遗特色景区”,孤岛大盘鸡、大虾疙瘩汤入选市“非遗特色美食”。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非遗正成为河口文化新名片。

  文旅融合焕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体验”

  五月槐花香,孤岛槐树林温泉旅游区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槐林赏花季期间,这里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购物、住宿、加油等相关行业消费超1.5亿元。槐林景区荣登东营自然景观好评榜榜首。

  河口区坚定不移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培育了孤岛槐树林温泉旅游区、鸣翠湖湿地风景区2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1个省级精品文旅名镇,5个省级景区化村庄,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文旅融合的深化从数据中可见一斑:2023年,河口区接待游客398.56万人次,同比增长65.58%;旅游收入34.72亿元,增长68.97%。2024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接待游客450.52万人次,旅游收入39.75亿元。

  为提升游客体验,河口区实施“景区焕新”工程,解决交通拥堵、配套缺失、环境脏乱等问题,全面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同时创新办节模式,举办金秋艺术季、乡村振兴群星演唱会、“粽享端午”民俗文化节等大型文旅活动。

  文旅融合的蓬勃活力同样体现在业态创新上。河口区结合赏花踏青、农家体验、休闲垂钓等乡村休闲旅游活动,推出黄河故道风情、静谧田园、绿色生态等7条旅游路线。鹤来湖水上乐园项目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水上乐园,海澜湾垂钓综合体项目成为我市首个海上休闲垂钓运动项目。

  文明实践焕新:从“最后一公里”到“最美零距离”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河口区不断创新文明实践模式,打通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河口区已建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89个。更重要的是,这些阵地真正“活”了起来——河口区建立实施“月月有计划,周周有活动”工作机制,结合群众所需,整合各类资源,常态化开展丰富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文化社区合伙人”机制是河口区的创新之举。该机制通过清单化统筹部门单位资源,梳理整合16大类文化服务产品,活化利用12处公共文化空间,组建20支专业化文明实践队;通过市场化激活社会资源效能,构建“公益+低偿+商业”三位一体运营体系,目前全区各社区已成功引入19家市场主体;通过社会化聚合人才资源,创新建立社区能人库,培育社区文化带头人。

  六合街道的“三聚三融”模式是另一创新实践。通过“聚资源、融需求”、“聚人才、融治理”、“聚活力、融发展”,形成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文艺创作焕新:从“高原”到“高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河口区始终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深入挖掘河海文化、石油文化等独特资源,推动艺术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河口历史文化丛书《河海拥抱过的地方》编纂完成,为地方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提供了重要载体;文学艺术期刊《新淤地》持续推出优质内容,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搭建起创作展示与交流的广阔平台。《邵风华作品》荣获第十八届滇池文学奖年度大奖;原创现代廉政吕剧《黄河入海》获评“全省优秀廉洁剧目”,并两度受邀参与央视戏曲频道节目录制;歌曲《小康谣》在中国村歌大赛中斩获“百佳村歌”奖;郭振坤、郝守波书法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书法展……一批彰显河口特色的文艺精品正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群众文艺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依托文化场馆开展的各类文艺培训持续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文化夜校”推出美妆、瑜伽、花艺、烘焙等课程,深受市民欢迎。区文联积极创新载体,广泛开展“迎春送福”、公益摄影、民间艺术进社区、“新时代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输送到千家万户。据统计,全区每年举办广场文化艺术节演出4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超两千场,“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更达200多场,真正实现了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文艺馨香深入基层的生动局面。

  文脉绵长,新韵悠扬。在这片河海拥抱的土地上,河口区正以文化之笔,绘就城市气质焕新的生动画卷,书写着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来源:爱东营)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