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金秋时节,黄三角农高区处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作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黄三角农高区肩负着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国家战略使命,而人才,正是这场使命践行中最核心的驱动力。
9名院士、30名顶尖科学家加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入选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人选1人,泰山系列人才工程8人,其中4人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实现市和农高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零的突破……
在这片广袤的盐碱地上,一场关于“人才兴农”的实践正蓬勃展开。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把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核心工程之一,各类人才在盐碱地上扎根成长,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搭平台筑根基:以“双高”建设集聚战略人才力量
高能级平台是人才集聚的“强磁场”,高层次人才则是平台发展的“发动机”。黄三角农高区深谙此理,始终坚持“平台”与“人才”同步建设,让战略人才力量在盐碱地上持续汇聚。
2022年12月30日,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盐碱地中心”)。匡廷云院士、种康院士、吴孔明院士相继在黄三角农高区建立院士工作站。
近者悦,远者来。“国”字招牌以巨大的虹吸效应,让创新人才团队纷至沓来。
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鲁东大学等高校院所相继前来合作,共建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国家库(圃)、育种加速器、田间耐盐鉴定标准试验平台、农业迁飞害虫高空雷达预警与防控平台等55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在黄三角农高区搭建起全国技术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平台集群。这些平台不仅为科研提供了硬件支撑,更成为吸引人才的“梧桐树”。
为集聚顶尖人才,汇聚高层次人才队伍,黄三角农高区制定实施顶尖人才补助实施细则,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定制引才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盐碱地中心平台、项目资源优势,通过“稳定支持”和“揭榜挂帅”机制,组建核心攻关团队23个、协同创新团队20个,汇聚科研人才1197人。2024年,国家盐碱地中心先后入选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省人才效能提升重点平台,成为黄三角农高区人才集聚成效的有力证明。
破瓶颈夯本土:以“多元体系”夯实人才发展底座
科教资源匮乏曾是制约黄三角农高区发展的瓶颈。为此,黄三角农高区创新构建“2+3+4+N”人才集聚体系,通过“引进来”与“本土化”结合,让人才队伍在实践中不断壮大。
今年夏天,在山东农业大学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200余名研究生和参与科研实践的本科生活跃在位于黄三角农高区的实验室和试验田里。他们利用暑假这个科研的“黄金时间”,充分运用创新学院这个平台,集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实验进度。
“出了实验室大楼就是试验田,能动态观测实验材料,比在学校方便多了!”学生们的感慨,道出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据山东农业大学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院长诸葛玉平介绍,学院以“本地化培养”打通高校实验室与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既加速了盐碱地综合利用从理论到田间实际运用的转化,又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科研队伍”。
积极推进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华东管理分院实体化运行;与市农科院、东营职业学院、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等市内高校院所深入合作,组建本土化科研创新团队;加快推动中国农科院盐碱地农业中心组建和省农科院黄三角创新中心建设;与青岛农业大学共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盐碱地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设立黄三角生物技术产业研究院、国家盐碱地中心、华泰清河公司、净泽膜科技公司等4个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今年年初国家盐碱地中心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了博士后引育载体从无到有、从省级到国家级的突破……
一个个高能级科研平台,一个个正在组建的本土科研队伍,为打造盐碱地上的科技创新“梦之队”提供源动力,更让人才培养“接地气、能落地”。
促融合谋长远:以“四链”协同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的价值,最终要在产业发展中体现。黄三角农高区以“人才链”统领,融合“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让人才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盐碱地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聚焦成果转化,让科研成果“开花结果”。集中各类优秀人才团队,围绕壮大特色种业、大健康、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制造等特色产业,累计培育68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研发智能高效排盐等成套技术模式在全国多个省份推广应用。在人才带动下,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79家,把科研成果生成为项目、转化为产业。
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是“四链”融合的创新典范。为全面实施盐碱地智能农机产业化创新,研究院引进10余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全职农机装备高端人才,攻克11项关键技术,获得17项核心知识产权,集成了10项转化技术,率先研发出适用于盐碱地的20余种专用农机装备,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建成黄河三角洲智能农机教育培训中心,累计组织培训5000余人次,既解决了技术难题,又培养了技能人才。目前,研究院已与21家国内企业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并与11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达成战略合作,让盐碱地农机技术走向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黄三角农高区持续加强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做好教育、医疗、交通等配套保障,为人才成长培育起肥沃土壤。
风起盐碱地,济济多士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人才与产业的同频共振,必将奏响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的更强音,为扛牢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战略使命任务写下更精彩的篇章。
(记者 关晨歆)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