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盐”破“闲”又增产 东营中重度盐碱地“稻麦两熟”种出吨粮田

2025-10-31 08:30:06 来源: 爱东营 作者: 李怀苹 张佳松 王苗苗

  10月28日,深秋的垦利区永安镇二十八村,金色稻浪翻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暨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联合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山东航空学院,正在这里开展“稻麦两熟”种植模式的水稻季实收测产。

  稻麦两熟测产。(资料图) 通讯员 杜剑 报道

  田埂上,村民毛建民蹲下身子,轻轻捻下一株稻穗,饱满的谷粒簌簌落入手心,泛着油亮光泽。测产现场捷报传来,经去杂、水分测定后,按14.5%标准含水量计算,水稻平均亩产达574.69千克。叠加今年6月同地块小麦季462.87千克的亩产成绩,稻麦两季亩产高达1037.56千克。

  谁能想到,这片丰收景象下的土地,竟是土壤含盐量达3‰至5‰的中重度盐碱地。“以前这片地只能种一季水稻,产量有限,收益也有限。”毛建民难掩喜悦,“现在稻子收完种小麦,一年两熟,产量直接增长一倍!”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科研力量与地方实践的深度协同。东营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盐碱地总面积达341万亩,其中196万亩盐碱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0%,“向盐碱地要产量、要效益”是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课题。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牵头,联合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山东航空学院组建攻关团队,聚焦耐盐碱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茬口衔接优化、水盐调控等关键环节持续攻关,在黄河三角洲中重度盐碱地上探索出“稻麦两熟”种植模式。

  “水稻生长期灌水可自然淋洗土壤盐分,小麦苗期覆盖地表能减少水分蒸发、抑制盐分表聚,‘稻麦两熟’形成了天然的‘治盐保产体系’。”项目负责人王建林介绍,团队通过精准匹配品种、科学调控水土资源,制定出适配黄河三角洲气候与土壤条件的“稻麦两熟”技术规程,让中重度盐碱地高产从不可能变为现实。

  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创新实践,这一模式不仅让冬闲田变身增收田,更唤醒了大片盐碱地的生产潜力。未来,随着“稻麦两熟”技术的成熟与普及,这片曾被盐分束缚的土地,将持续释放产能,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新粮仓”。(来源:爱东营)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