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丨弘扬重阳文化 应对时代挑战

2025-11-02 11:39:1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彦涵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个起源于汉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使这一传统节日更具时代意义。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登高、赏菊、佩茱萸等传统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主题,则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今天,深入挖掘重阳节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8亿,占总人口的19.8%。在这一背景下,弘扬重阳文化既要传承传统,也要回应时代需求。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部分老年人带来了使用障碍。如何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各地各部门也积极行动,推动公共场所适老化改造,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举措体现了国家对老年人权益保障的高度重视。

  弘扬重阳文化需要多方协同、久久为功。政府部门要持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为老服务,社区可组织志愿者开展帮扶活动,企业要推进产品适老化改造,医疗机构需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每个家庭都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子女应当常回家看看,多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

  重阳节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当代社会的考验。让我们以重阳节为契机,将尊老敬老从节日仪式转化为日常行动,从家庭伦理拓展为社会风尚。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所有老年人都能享有幸福美满的晚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初审编辑:李彦涵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