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和谐共赢新型油地关系全国样板 东营“十四五”油地融合实现全方位突破

2025-11-19 08:15: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奕宁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薛成琳 东营报道

  11月18日上午,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东营市政府副市长,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杨勇;胜利油田油地融合发展部经理刘海涛;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外国专家局局长王富杰;市油地校融合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宏军;东营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盖滨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东营油地融合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摄影:张晔

摄影:张晔

  杨勇介绍,“十四五”时期,是东营市与胜利油田携手践行“端牢能源饭碗”殷切嘱托的五年;也是油地双方坚持一盘棋、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五年。五年来,东营市锚定“打造和谐共赢新型油地关系全国样板”目标,扎实推进能源安全、产业协同、绿色转型、创新培育、民生共建等领域合作共建,取得了一批重大突破性成果,交出了一份央地融合的优异答卷。

  始终以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为核心,筑牢油气增储上产与重大能源项目落地“新保障”。能源保障能力新提升。胜利油田原油年产量稳定在2340万吨以上,2025年预计达2371万吨,较2021年增长1.3%;天然气从2021年6.3亿立方米预计增至2025年9亿立方米以上,增幅超42%。新老区单井产能提高10%,夯实能源供应基础。页岩油开发新突破。2022年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揭牌,落实页岩油资源量105亿吨,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2亿吨,页岩油单井日产峰值刷新国内纪录,2024年示范区原油产量超50万吨,提前1年达标。重大工程落地新提速。创新“油地共建”模式,东营原油库10个月迁建,缩时40%,为国内首座“碳中和原油库”;320万方原油商储项目主体完工;永21储气库5个月投用,创同类项目建设速度纪录,调峰应急能力居全国前列。平安油区建设新作为。市政府颁布《东营市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办法》,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油区秩序联防联治工作机制的意见》,加强群防群治和警务联调联战,2024年全市涉油案件同比下降12.3%,连续14年未发生因管道保护不力造成的安全事故。

  聚焦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东营特色产业“新生态”。CCUS全产业链领跑全国。编制全国首个CCUS产业发展规划,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吨级项目,莱113先导试验成效显著,胜利电厂百万吨CCUS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已建成碳捕集项目9个、年捕集能力达119.5万吨,产业集群入选省未来产业集群;我市已成为二氧化碳驱油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区域。石油化工提质升级。推动胜利石化总厂转型发展,加快完成新公司本地注册、属地纳税。石油装备创新转化。组建石油装备创新联盟,建成“中试基地”破解成果转化难题;探索建立油田科研院所、部分高校与地方石油装备骨干企业协作机制,开展联合攻关17项。联合开拓海外市场,合作实施的土库曼斯坦油井项目累计增产原油65.04万吨。东营高新区先后获评工信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混改释放市场活力。合资成立山东鲁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入1.02亿元获19宗地热矿权,覆盖426平方公里,建成东营职业学院、吾悦广场(省级示范)等地热供暖工程,成为混改典范。

  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推动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模式”。新能源加速布局。将油田2100兆瓦集中式光伏纳入省市两级新能源规划,建成孤东106兆瓦光伏电站、垦东300兆瓦光储一体化等示范项目,年自发绿电6.2亿千瓦时全额就地消纳,碳减排55万吨。地热资源高效利用。油地签署地热开发互不影响与权益保护协议,加快培育地热能产业集群。牛庄“清洁供暖无烟小镇”等6个项目入选全省地热能开发利用试点工程,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中深层地热集中开发利用项目正式投运,辛109废弃井地热开发利用工程成功落地。生态保护成效斐然。胜利油田连续5年获中石化A档绿色企业,打造15个省级“无废细胞”;单井占地相比“十三五”时期减少80%,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协同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区鸟类从187种增至374种。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人才双向流动,为油地融合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全力争创优势领域国家、省、市“三级创新平台体系”,全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公共创新基地稳步推进,胜利油田已建成省部级创新平台19个。健全人才协同机制。实行油地人才“同城同待遇”,市级人才政策全面延伸覆盖至胜利油田,11人入“大河智库”,15人获省泰山人才;深化油地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交流,实施“金桥工程”,推动52名油田高层次人才精准服务地方企业,破解技术难题123项。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完善“揭榜挂帅”机制,油田科研院所与200余家地方企业合作;创新“研发+制造”协同模式,推动威玛、威飞等石油装备企业与油田科研院所开展10余项科技项目合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市更新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油地群众谋求共享融合“新福祉”。城市更新提速推进。联手推进西城更新,“十四五”投入408.77亿元实施111个重点项目,东辛片区、耿井片区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片区,城市颜值与气质显著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落地。完成油田“四供一业”移交,办理18.3万套职工住房不动产证,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合力争取中央资金和专项改造资金用于提升市政与社区运维质效。将涉油田人员计划生育纳入属地管理,妥善解决涉油田残疾人政策待遇落实问题;投资13亿元建设市传染病医院、中医院,油田中心医院新增9个省级重点专科,区域医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基层治理协同高效。构建“151”基层治理体系,建立油地部门“双报到”机制,按每个社区30万元标准落实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推动83项油田公共服务事项下沉社区办理。1.67万油田无业已婚育龄妇女、1.92万独生子女父母纳入属地管理,油地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文化认同不断深化。推动华八井、营二井、坨11井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石油科技馆创建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胜利油田功勋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典型案例入选“共和国印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大型原创现代吕剧《油城壮歌》掀起观剧热潮。

  坚持高位推动、制度创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油地融合保障机制,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新支撑”。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和谐共赢新型油地关系,为全国作出示范”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出台《推进油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油田实施“6335”发展战略和“1337”系统工程,凝聚油地共识与合力。协调机制高效运转。成立市油地校融合发展工作委员会,联合调研会商解难题;每年召开油地联席会议,近两年创新会议形式,确定重点合作事项132项,签署协议18项。推进落实更加有力。建立重点工作联合推进机制,定期对接研究合作事项;油地组织、宣传、科技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工作沟通顺畅;将联席会议确定事项纳入市委、市政府督查计划,督促责任落实。

  杨勇表示,未来,东营市与胜利油田必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推动油地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初审编辑:李彦涵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