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彦涵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薛成琳 东营报道
11月18日上午,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东营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外国专家局局长王富杰就东营市在打破油地人才体制壁垒、促进人才高效流动共享方面,重点构建的核心机制,回答记者提问。
摄影:张晔
王富杰介绍,“十四五”以来,东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油地融合发展战略部署,将破解油地人才体制壁垒、促进人才高效流动共享作为核心任务,聚焦科技主责主业,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推动油地人才融合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构建顶层设计与政策统筹机制,破除人才流动的“隐形门槛”。市科技局坚持规划引领与政策协同并重,将油地人才共享深度融入全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机制互通、平台共建、项目共担、成果共享”总体路径。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称号评定等领域,全面落实油田与地方人才同等申报资格、同等待遇标准,彻底消除身份属性带来的政策差异。同时,与胜利油田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定期会商解决人才流动具体问题,确保政策红利充分释放至人才服务一线。
构建平台载体共建共享机制,打造人才汇聚的“立体舞台”。东营市科技局着力打造多层次、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为油地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空间。一方面,组建东营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研究院,推动威飞海洋装备等龙头企业与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等签约,联合研发的“泥线悬挂系统”已下线,将海上弃井作业效率提升40%以上;另一方面,推动研发平台双向开放,鼓励油田高端平台向地方企业开放资源、支持共建研发机构,目前已共建2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和中试基地,实现油地创新资源从“物理相邻”到“化学相融”升级。
构建项目牵引与协同攻关机制,锻造人才价值的“试金石”。东营市科技局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纽带,推动油地人才在实战中融合、在创新中共享价值。一方面,聚焦油地产业布局,指导推荐油田人才申报省级以上人才项目,近年共申报5人;另一方面,牵头组建油地联合攻关团队,围绕高端化工等优势产业冲击重大项目,近年获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5余项、资助超1.8亿元,攻克关键技术的同时形成油地“创新共同体”。
构建服务保障与生态优化机制,营造近悦远来的“暖心环境”。东营市科技局着力优化人才服务软环境,保障油地人才安心创业、放心发展。一方面,创新“科技副总”等柔性引才机制,选聘多名油田高级人才到地方企业兼职,破解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另一方面,推进油地人才“金桥工程”,目前“高层次人才库”232人、“企业人才需求库”87条、签约专家50人。同时,成立工程党委,打造300平方米“金桥之家”活动阵地,举办专家座谈会等特色活动,增强人才归属感。
下一步,东营市科技局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更优质的服务,推动油地人才融合不断迈向新高度,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营篇章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初审编辑:李彦涵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