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彦涵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薛成琳 东营报道
11月18日上午,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东营市油地校融合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宏军就“十四五”期间,油地双方在推进石油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及下步重点方向,回答记者提问。
摄影:张晔
张宏军介绍,“十四五”以来,油地双方将石油装备产业作为融合发展“拳头产业”、油地协同“标杆领域”,聚焦机制完善、创新突破、链条延伸、市场拓展四大关键,推动产业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局面。
油地坚持“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破解产业痛点,推动石油装备产业呈现“三增一优”的良好态势,规上企业数量增、营收利润增、出口规模增,产业生态持续优化。规上企业从“十三五”末90家增至137家,“十四五”期间,营收、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4%、42%;特别是今年1-9月,在出口压力普遍较大的背景下,实现出口额46.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充分展现了产业的韧性与活力。
建强融合机制。实施“链长制”,建立海外市场协调服务机制,编制产业规划并绘制产业图谱、创新图谱、招商图谱“三张图谱”,推动要素精准集聚,构建起 “链长领衔、油地联动、要素协同”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深化联合创新。发挥胜利油田“三院”研发优势和石油装备企业制造优势,推动“研发+制造”的强强联合,近两年油地签订17项联合攻关协议,页岩油装备达国际先进水平,62个产品获省首台(套)认定,威飞海洋水下采油树、胜机公司高效离心泵等产品,成功实现进口替代,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形成“联合攻关、成果共享、双向转化”的创新生态。延伸产业链条。围绕油气勘探、钻完井、采油、集输等环节已形成6大链条、1500余种产品,培育营收过亿元企业41家、省高端装备领军企业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3家,“龙头引领、梯队跟进”的企业格局基本形成。四是拓展海外市场。实施“抱团出海”,已在海外设50余家分支机构,产品覆盖100多个油气田,“十四五”期间出口年均增长17%。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与科瑞合作的土库曼斯坦项目,已分成原油26.01万吨,成为油地协同“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张宏军表示,石油装备产业是东营的“特色产业”,更是油地融合发展的“潜力产业”。下一步,油地将携手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聚焦四大方向实现“四个新突破”。创新驱动突破。共建研发机构与产业技术联盟,聚焦页岩油、深海油气装备等领域,建中试基地促成果转化,打造“研发—制造—应用”闭环。绿色低碳突破。着力发展CCUS装备,研发油气田光伏、风电供电装备以及地热能供热等绿色供能装备,抢占绿色石油装备产业新赛道,助力“绿色开采”。智能升级突破。深化人工智能与石油装备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广智能算法、数字孪生技术,制定行业标准,拓展油气开采领域“人工智能 +”应用场景,如智能钻井、智能采油等,推动产业从“制造”向“智造”升级。市场拓展突破。深化“抱团出海”,支持企业组建海外联合体,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鼓励在海外建本土化基地,着力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初审编辑:李彦涵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