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东营老兵⑥ | 周金龙:三场“硬仗”带领村子从“散沙”到“成拳”

2025-08-01 15:07: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菲菲

  编者按:东营,这片渤海之滨的热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宝藏,更沉淀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他们中有亲历枪林弹雨、见证民族崛起的抗战老兵,也有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平凡人。他们是退役军人,更是新时代的奋斗榜样。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开设《寻访东营老兵》专题,讲述东营老兵背后的故事。

  大众网记者 赵菲菲 商永恒 东营报道

  脱下军装绿,扎根乡土黄。垦利区永安镇二十师村党支部书记周金龙,这位退伍不褪色的老兵,把部队的好作风带回了老家,凭着“敢打硬仗、能打胜仗”那股劲儿,带着二十师村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2023年村集体收入一下子蹿到了260万元,村子彻底变了样。

  周金龙的“战场”,就是这个有378口人、4800亩地的二十师村。可当时的情况是真难:村里常住的就130多人,平均年纪53岁,“空心化”厉害;地东一块西一块,产业零零碎碎不成气候;村组织松松垮垮,党员年纪大,大伙儿对村里的事也不上心。“以前村里组织像散了架,党员队伍也老了,老少爷们看村务像看别人家的事,想干点啥都喊不动人。这就是我上任时的‘战场’,‘硬仗’就摆在眼前。”周金龙实话实说。可这位老兵一点没怵头。虽然脱了军装,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那股精气神儿还在,治理村子就像带兵打仗,得有方法,更得自己带头往前冲。

  第一仗:盘活资源,打好“经济基础仗”

  周金龙明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他盯上了村里最大的本钱——那4800亩地。转机出现在2012年,他抓住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会,把村里的资源、地理优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钱袋子,带着全村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彻底解决了那些遗留的土地问题,强力推进全村土地统一流转、集体统一经营。

  在他的带领下,620亩水库租给了旅游公司,2600亩耕地包给了种粮大户,1100多亩荒碱地被改造成了精品南美白对虾养殖区。最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说动了上海神州集团,投了1.8个亿,在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建起了光伏电站。资源的高效利用,“租金+打工”的“一份地两份收入”模式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村集体收入从“不敢想”一下子蹦到了260万元,给村子发展打下了扎扎实实的经济底子。

  第二仗:网格治理,破解“空心化”难题

  面对留守老人多、人手不够的难题,周金龙学着部队“支部建在连上”的好经验,在村里搞了个“133”网格化治理模式。他把全村精细地分成5个网格,让村“两委”成员当网格长,党员群众当网格员,责任到人,织起了一张全覆盖的管理网。

  收拾卫生、调解矛盾、照顾老人这些村务活,全都“装”进了网格高效运转,有效解决了过去“九龙治水”、效率低下的老毛病,让这个“空心村”重新有了组织的活力。

  第三仗:建强支部,筑牢“战斗堡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周金龙心里清楚,一个硬邦邦的党支部才是村子发展的发动机。他下力气强化支部建设,严格落实“4321”工作制度,保证支部“天天开门,时时有人”。每周雷打不动的村“两委”联席会,成了民主决策、化解矛盾的重要地方。“有时为了村里的事,我们也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周金龙说,“但吵完了还是拧成一股绳继续干,目标就一个——把咱村整得更好。”这种有啥说啥、务实又团结的劲儿,重新树起了党支部的威信和凝聚力,让它真正成了领着村子往前奔的“主心骨”。

  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周金龙心里感慨万千。看着二十师村从过去的“一盘散沙”聚成了“握指成拳”的力量,从“等靠要”变成了“主动干”,他打心眼里感到幸福和有成就。他谦逊地把这些都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战场虽然换了地方,但为乡亲们服务的这份心,从来没变过。”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周金龙坦言,“今年村书记换届,我就不打算再干了,想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年轻人脑子活,能带着村子走得更远。”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