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编者按:东营,这片渤海之滨的热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宝藏,更沉淀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他们中有亲历枪林弹雨、见证民族崛起的抗战老兵,也有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平凡人。他们是退役军人,更是新时代的奋斗榜样。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开设《寻访东营老兵》专题,讲述东营老兵背后的故事。
大众网记者 赵菲菲 东营报道
李维江,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人。1960年3月出生,1978年12月入伍,1983年4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指导员、干事、队长、处长、工程师等职。2009年2月光荣退休时,任济南军区济南工兵器材仓库地雷爆破器材销毁处理站工程师(专业技术7级)。30年军旅生涯,4000余次排爆任务,4次荣立三等功,17篇学术论文,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与死神博弈的故事。
高考失利的“小会计”圆梦绿色军营
1960年,李维江出生在垦利区一个农村家庭里,虽然家庭不太富裕,但他的父亲却一直用尽全力支撑着他们兄弟三人上学读书。“我父亲现在已经80多岁了,他念到小学才务农的,在那个年代农村能识字的人极少,我父亲就是一个,所以教育上他一直坚定地支持我们兄弟几个读书。”李维江告诉记者。
求学的日子很苦,李维江凌晨起来骑着自行车去几十里地的学校上课,怀里揣着的是老母亲早早就准备好的窝头和玉米面饼子,无论风霜雨雪,天寒地冻,他从未缺过一堂课。“那时候就想考大学,吃什么苦都是心甘情愿的。”李维江说。但,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换来回报,高考成绩出来后,李维江以5分之差与大学生活失之交臂,“那一年,经过三年寒窗苦读,我野心勃勃地参加高考,在苦苦煎熬一个月之后,等来的却是乌云泼墨。”李维江满怀希望的心情,就像被寒冷的冬天肆虐的冰雪刺痛一般,好长时间缓不过劲。老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不让他一直沉沦,父亲让李维江去村里大队干了会计,希望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平复高考失利的伤疤。
李维江很努力,在村大队把账算得明明白白的,村里人都喜欢这个干事利索又聪明的小伙子,高考失利的阴霾逐渐散去,生活也悄悄地给他打开了另一扇门。
1978年的一天,李维江的父亲把他们三兄弟叫到跟前说了一个决定:希望三个兄弟中能有一个去当兵,接受党和国家的洗礼。李维江想了几分钟,站出来说:“我去!”几个月后,他穿上军装,成了工程兵部队的一名新兵。彼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未来的人生,将和世界上最危险的物品——地雷、炸弹、失效弹药——绑在一起。
弃笔从戎后淬炼成钢的“禁区”岁月
1978年12月,李维江带着对绿色军营的好奇心走进了那所大门。“一开始对部队没有概念,只停留在书本上,进了部队大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有了勇气、有了智慧、有了革命英雄主义精气神。”李维江说道。1978年12月,中央军委下达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略命令。全军上下战士请愿加入志愿军,李维江写下诚恳热血的请愿书希望加入志愿军保家卫国。“在部队里,好男儿就应该保家卫国,贪生怕死是当不了兵的,有的战士请愿书甚至是‘血书’。”虽然李维江最终没能如愿,但从写下请愿书的那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只能提笔拿算盘的“白面书生”,而是成为了一名铁骨铮铮的解放军战士。
“第一次排哑弹,手抖得像筛糠。”李维江回忆,1983年的一次训练中,一枚未爆的60迫击炮弹深插土里,他奉命拆除。“拔保险销时,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像打鼓一样。”那次任务后,他迷上了爆破技术。别人休息时,他泡在图书馆研究弹药结构;周末加练拆解手法,直到手指磨出血泡。“排爆这行,要么零失误,要么零生存。”他说。李维江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拿出高中时期刻苦学习的精神,因为表现突出,被推荐参加工程兵教导大队集训,在1983年4月份,李维江光荣入党。入党后,他将对党的信仰落实到每一次实际行动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通俗地理解就是在战场上,第一个挡枪眼的是党员,最后一个挡枪眼的,还是党员”。
李维江一直坚定一个信念:无论干哪一方面的工作,必须要做出成绩。在军区组织的舟桥91团与87团进行浮桥合练时担任门桥闭塞任务,荣立三等功,在济南工兵器材仓库地爆站检测化验室做工程师的日子里,他潜心研究专业技术,成为济南军区首屈一指的地爆专家,检测工兵弹药、排雷、爆破,他总是冲锋陷阵在一线,走在最危险的地方,圆满完成任务。回忆起在部队里的日日夜夜,这个老兵依然豪情满怀,“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我随时都可以站出来奉献自己。”
2009年2月,李维江退休后仍在积极参加爆破工作和研究。在河南战区销毁和地爆站的同志们一道开创了非工厂销毁火箭布雷器和火箭爆破器的先例,在40度高温和复杂场地的情况下进行作业,中暑后喝了两瓶藿香正气水继续工作,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此次销毁任务。2009年7月,退休后的他在内长山要塞区销毁作业时,独自对26年未开启的弹药实施钝化处理。“当时装药外露得像豆腐渣,多喘口气都可能引爆。”他说,出洞后李维江的防爆服里倒出近两斤汗水。
信仰是前进的明灯
自2003年7月作为全军第一座自动化地爆器材检测处废站组建以来,担负着全区地雷爆破器材销毁处废和总部赋予的对地爆器材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和科学试验论证等任务。当年43岁的他,上有老,下有小,主动放弃处长的领导岗位,全家迁到偏僻的部队驻地——莱芜,在地雷爆破器材销毁处理站当一名工程师。地爆站的干部都是清一色的技术干部,他是该站地雷爆破器材检测室的带头人,根据支部分工,他还分管着支部组织建设和政治工作。他扎根莱芜市偏僻的山沟里,在高危、高爆、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之中,为高标准加强建设,高质量完成任务,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投入工作,使地爆站连续三年荣立集体三等功,被军区装备部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被军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授予“基层全面建设模范站”荣誉称号。
李维江的儿子李栋是在军营里出生并长大的。李栋说,因为父亲一心扑在部队工作中,家里都是母亲在一手操持着,他是伴着起床号、集合号、熄灯号成长起来的,求学生涯也伴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不停转学,上一年级的时候一年内转了三次学,“各地方的方言不一样,每次转学对我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想起父亲的经历,我也就慢慢地学会了适应。”李栋说。他至今保存着父亲23封未递出的“遗书”。“每封开头都是‘吾儿见信如晤’,结尾却总写着‘此次任务确有把握’。”
现如今,李维江已到花甲之年,家中父亲也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老父亲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儿子孝顺。“刚当兵的时候他一个月6块钱,每年都寄回家30多块钱,感谢党和国家培养,让我能有这样一个好儿子。”老人边说边潸然泪下。
李维江的故事,像一部浓缩的中国军工史。从手工排爆到科技赋能,从“人肉盾牌”到智能防护,他们用血肉之躯蹚出了一条安全之路。在和平年代,这些“与死神打交道的人”依然在阴影中守护光明,他们值得被记住。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